
(1).以杯爵送交對方。《儀禮·大射》“主人北面拜受爵,賓主人之左拜送爵” 漢 鄭玄 注:“賓南面授爵,乃於左拜。凡授爵,鄉所受者。” 清 夏炘 《學禮管釋》:“凡授爵、授觶等,尊卑俱訝授受。”
(2).授予爵位。《後漢書·劉玄傳》:“更延英俊,因才授爵,以匡王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明試以功,即授爵之典也。”
“授爵”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禮儀動作
指在宴飲或儀式中,以杯爵(酒器)恭敬地遞交給對方。這一用法源自《儀禮》中的記載,如漢代鄭玄注:“賓南面授爵,乃於左拜”,體現了古代禮儀的規範性。
封賞制度
指君主或朝廷授予臣民爵位,以表彰功績或品德。例如《後漢書》提到“因才授爵,以匡王國”,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提到“明試以功,即授爵之典”。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授爵”既承載了古代禮儀文化,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需注意語境區分具體含義。
授爵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表示封賜爵位。現在來分析一下這個詞的具體信息。
授爵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授和爵。其中,授的部首是扌(手),爵的部首是爪(手)。授的筆畫數為11,爵的筆畫數為14。
授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爵制度。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會授予臣子或功臣爵位以示榮譽與獎勵。而繁體字中,授爵被寫作「授爵」,保留了原始的意義和形态。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授爵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古篆字體中,授字的形狀稍有不同;而爵字在篆書中寫作「爪」,形狀也有所差異。
1. 國王親自授予他爵位,成為一方諸侯。
2. 授爵儀式隆重而莊重,彰顯着國家對功臣的嘉獎和殊榮。
組詞:授勳、授業、授業解惑、授命。
近義詞:封爵、徙封。
反義詞:剝奪爵位、解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