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詩體格式的名稱。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一:“ 山谷 七古,三句一換韻,三疊而止,謂之促句換韻,即禁臠格也。”
“禁脔格”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詩體格式
根據權威來源,它主要指向一種古詩體格式,常見于七言古詩(七古)。其特點為“三句一換韻,三疊而止”,即每三句轉換一次韻腳,重複三次後結束。這種格式被稱為“促句換韻”,例如黃庭堅的七古作品便采用此格。
形容口才與智慧(存争議)
部分資料提到“禁脔格”可形容人言辭犀利、才思敏捷,用于贊美辯論或表達能力強的人(如演講家、律師)。但這一解釋未見于高權威性古籍或權威詞典,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用,需謹慎參考。
補充說明
建議在學術或文學語境下優先采用“詩體格式”的解釋,其他用法需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禁脔格》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被封禁的文章或文字。禁脔格一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在某些曆史時期或政府政策下被禁止發表或傳播的文字作品。
《禁脔格》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禾、人、心,總共包含了8個筆劃。
《禁脔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在古代,朝廷或統治者常常會對某些文字進行限制和封禁,以控制信息流通。這些被封禁的文字和文字作品就被稱為“禁脔格”。
《禁脔格》的繁體寫法為《禁脔格》。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禁脔格》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禁脔格」。
1. 這篇文章涉及敏感話題,有可能被列入禁脔格的範疇。
2. 清朝時期,許多反對意見的文字作品都被定為禁脔格。
1. 解禁:解除禁令,使之合法或允許。
2. 文字:用來表達意思和傳達信息的符號系統。
1. 禁書:指被禁止或限制發行、傳閱的書籍。
2. 封殺:指對某個人或事物進行封鎖,限制其發展或存在。
1. 公開:指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傳播或公開展示。
2. 宣傳:指廣泛傳播和宣揚特定信息或觀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