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粗茭細石築成的一種擋水建築物。 宋 範鎮 《東齋紀事》卷四:“蓋 蜀州 江 來遠,水勢緩,故為硬堰。硬堰者,皆巨木大石。 漢州 江 來近,水聲湍悍,猛暴難制,故為軟堰。軟堰者,以粗茭細石,各有所宜也。”《宋史·河渠志三》:“蓋東流本人力所開,闊止百餘步,冬月 河 流斷絶,故軟堰可為。”
“軟堰”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分别源于不同語境:
定義:軟堰是古代一種用粗茭細石等柔性材料建造的擋水建築物,適用于水流湍急、沖擊力強的河道。例如《宋史·河渠志》記載,漢州因江水湍悍,需用軟堰代替硬堰(巨木大石結構)來有效截流。
特點:
部分詞典将其視為成語,比喻用柔方法解決問題,而非強硬手段。例如以柔性态度處理矛盾。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或水利專著。
注意:水利工程中的“軟堰”是更權威、曆史可考的定義,而作為成語的解釋可能為個别詞典的引申,建議結合具體語境使用。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宋史·河渠志》或宋代範鎮《東齋紀事》等文獻。
軟堰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和“阝”,總共有8個筆畫。它的來源是從古漢字中演變而來的。
軟堰的繁體字為“軟堰”,在繁體字中,“車”換成了“車”,但整體意思沒有改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有些古代文獻中會将軟堰寫作“襼堰”,但它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
下面是軟堰的例句:
1. 看到軟堰,我想起了小時候去村裡玩耍的快樂時光。
2. 蓄水堰塞住了軟堰,導緻農田積水。
軟堰的組詞:
1. 軟瓦硬堰: 比喻用暴力手段壓制勞動人民的鬥争。
2. 軟硬兼施: 比喻采取軟的手段和硬的手段同時進行。
近義詞:
溢流堰、堤壩、水壩。
反義詞:
放水、放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