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心傳的意思、心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心傳的解釋

(1) [pass on personal teachings to pupils]∶禅宗指不立文字,不依經卷,以師徒心心相印傳授佛法

(2) [a theory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泛指世世代代相傳的學說

詳細解釋

佛教語。猶言以心傳心。禅宗謂不立文字,不依經卷,唯以師徒心心相印,悟解契合,遞相授受。見 唐 希運 《傳心法要》卷上。 宋 儒為宣揚道統,借指聖人以心性精義相傳,謂《書·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為 堯 舜 禹 遞相傳授之心法,稱“十六字心傳”。後泛謂精義相傳。 金 元好問 《感興》詩之二:“詩印高提教外禪,幾人針芥得心傳。” 清 王韬 《淞濱瑣話·煨芋夢》:“然至此亦良不易,當少為導引,卅年之後,再證心傳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心傳”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用法在儒釋道不同體系中均有體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心靈直接傳遞智慧或思想,強調超越語言、文字的深層交流。核心包含兩方面:

  1. 禅宗傳承:佛教禅宗中特指“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教法。師徒通過心靈契合而非經典文字傳遞佛法真谛,如唐代希運禅師在《傳心法要》中所述。
  2. 儒家道統:宋儒提出“十六字心傳”,即《尚書·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視為堯舜禹代代相傳的核心心法。

二、引申含義

三、文化對比

體系 表現形式 典型例證
禅宗 禅機頓悟 拈花微笑典故
儒家 道統箴言 十六字心傳
修身 能量傳遞 師生能量共鳴

四、英文對應

可譯為“spiritual transmission”或“passing on personal teachings through mind-to-mind connection”。

這一概念貫穿中國哲學史,既包含宗教修行方法,也蘊含人際溝通理想,體現了東方文化對“不可言傳”境界的追求。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流派的實踐差異,可查閱相關禅宗公案或儒家心性論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心傳

心傳(xīn zhuàn)是一個表示“心靈傳遞、心意相通”的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心”與“傳”。下面将對其進行詳細解釋。

拆分部首與筆畫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心傳”的部首和筆畫。

“心”是漢字的一個常用部首,意為“心髒”。它有4個筆畫,寫法非常簡明,是漢字中最常見的一部分。

而“傳”是一個漢字,可以作為獨立的字使用。它的部首是“傳”,有12個筆畫,較為複雜。

來源與繁體

“心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原指人們通過心靈的交流和傳遞來表達情感和思想。

在繁體字中,“心傳”通常寫作“心傳”,字形稍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漢字的筆畫更加簡潔而規整。例如,“心”字在古代往往是一個方形,表示“心髒”;而“傳”字則是橫平豎直,各部分連續而明确。

例句

對于“心傳”這個詞,我們可以給出以下例句:

1. 他們的心靈通過音樂的語言進行了心傳。

2. 在那個特殊的時刻,我們用眼神完成了心傳。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在組詞方面,除了“心傳”外,還可以說“心意相通”、“心靈溝通”。

與“心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心意相通”、“心照不宣”等。這些詞都表示人們通過内心共鳴和默契來傳遞情感、思想等。

與“心傳”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隔閡”、“無法理解”等,這些詞強調了心靈間的不通和分離。

總之,“心傳”這個詞語代表了人們通過心靈交流傳遞情感、思想的意義。它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繁體寫作“心傳”。通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使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