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燒財神的意思、燒財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燒財神的解釋

(1).舊時迷信的人祭財神消災求福,稱“燒財神”。參見“ 燒路頭 ”。

(2).指奉承富人。 清 秋瑾 《演說的好處》:“遇着有勢力的,又要去拍馬屁;撞着了有銀錢的,又要去燒財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燒財神"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傳統祭祀習俗,主要指在特定時間(尤其是農曆正月初五"迎財神"或特定節日)焚燒印有財神形象的紙質神像(如趙公明、關公等),以此表達對財富的祈求和對神靈的恭送。這一習俗融合了道教信仰與民俗文化,核心含義是通過焚燒的儀式将財神"送歸天庭"或"送達人間",同時傳遞人們的祈福心願。

一、儀式形式與核心行為

  1. 焚燒對象

    通常為紙質財神像("財神碼")或象征財神的符咒、元寶等供品。焚燒被視為溝通神靈的媒介,煙火象征祈福信息上達天界。

  2. 儀式時間

    集中于農曆正月初五("破五"迎財神)、正月十五元宵節或商家開業時,部分地區在每月初一、十五進行。

  3. 地域分布

    盛行于華北、華東等地,如山東、河北、江蘇等省份,常見于商戶與家庭祭祀場景。

二、文化内涵與象征意義

  1. "送神歸天"的信仰邏輯

    民間認為財神在人間享受香火後需返回天庭,焚燒神像是恭送神靈的禮儀,同時祈求其攜人間供奉重返天界後繼續降福。

  2. 祈福與禳災的雙重訴求

    除祈求財運外,亦包含驅除晦氣、保佑家宅平安的寓意。如《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商家焚燒財神像以"送窮神,迎財星"。

  3. 倫理教化功能

    儀式中強調誠信經營、勤勞緻富的觀念,反映"財神不佑無德之財"的傳統價值觀。

三、學術定義與文獻依據

根據《中國民俗大觀》釋義:

"燒財神"系年節祭祀活動之一,以焚化紙制財神像為表征,寄寓民衆對物質豐裕與社會繁榮的集體心理訴求,屬物質信仰儀典的具象化實踐。

《漢語民俗詞典》進一步闡釋:

該習俗蘊含"火通神明"的原始崇拜觀念,通過物質轉化(焚燒)實現人神契約的更新,體現民間信仰中功利性與儀式性并重的特征。


權威參考來源

  1. 李露露《中國民俗大觀》(上海文藝出版社)
  2.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3. 陶立璠《中國民俗學理論教程》(學苑出版社)
  4.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
  5.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6.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浙江人民出版社)
  7. 曲彥斌《漢語民俗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燒財神”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詞語,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祭祀財神的習俗

指舊時民間通過焚燒紙錢、供奉祭品等方式祭拜財神,以祈求消災降福、財運亨通的迷信活動。這一習俗與“燒路頭”(祭祀路神)類似,常見于正月初五“迎財神”等重要節日。道教文化中,財神被視為掌管財富的善神,祭祀行為反映了人們對平安富足生活的向往(參考、9)。

二、比喻奉承富人

該詞在清代被引申為諷刺趨炎附勢的行為,指刻意讨好有錢人。例如秋瑾在《演說的好處》中批判:“撞着了有銀錢的,又要去燒財神”,用此比喻揭露當時社會對富人的谄媚風氣。


注:兩種含義均帶有時代色彩,第一義項體現傳統民俗,第二義項屬文學引申用法。若需了解具體祭祀儀式或財神文化,可進一步查閱民俗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暗約偷期鼈懆不足挂齒趁趕嗤怪子弛縣刺兒達變短略發蠟粉筆撫手腐俗鼓姬寒顫虎鬭龍争魂飄神蕩謇鄂講導驕很膠青錦彩錦帆基墟莒刀君子仇扣心潰亂藞苴闌楯龍額侯駡戰綿綿瓜瓞年貨偏氣皮牙孜磬人取和兒日居月諸砂礫尚可神護草沈闾市舶式瞻鼠肚鷄腸樹敦撕裂私史松房酸呻談機葦蕩尾句沃饋我人無姑五言長律武義閑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