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誨誘導。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是時宦豎專政, 漢 室侵亂, 林宗 周旋京師,誨誘不息。” 唐 王勃 《上郎都督啟》:“繾綣談謔,殷勤誨誘。” 明 唐順之 《封知縣張公墓志銘》:“翁教子弟嚴而有法,溫溫誨誘,不專訶樸,故諸子弟視翁以為其父兄。”
“誨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uì yòu,其核心含義為教誨誘導,強調通過教導和引導的方式啟發他人。以下是綜合文獻資料的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誨”指教導、勸誡(如《論語》中的“誨人不倦”),“誘”意為引導、啟發,二者結合構成并列式合成詞,表示通過耐心的教誨和循序漸進的引導使人明理。例如明代唐順之在墓志銘中提及“溫溫誨誘”,即形容長輩對子弟的溫和教導。
語境與用法
文獻例證
該詞在現代口語中較少見,更適合書面表達或文學創作,例如:“先生誨誘之方,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辭書(如的漢典釋義)。
《誨誘》這個詞彙意指教導或引誘他人,旨在影響他人的行為或思想。
《誨誘》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言字底部的讠和手,共有15個筆畫。
《誨誘》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字,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運篇》中。
《誨誘》的繁體字為「誨誘」。
在古代,漢字「誨誘」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教師用生動的故事誨誘學生對曆史感興趣。
2. 他被誨誘加入了一個邪教組織。
1. 誨人不倦:形容不厭其煩地教誨他人。
2. 誘人:形容吸引人,引誘他人。
1. 教導:指向他人傳授所知的情況。
2. 勸誘:指通過言辭勸說他人采取某種行動。
1. 諄諄:指言辭誠懇敦促他人改變行為或态度。
2. 啟發:指通過啟示或啟發方式促使他人思考或學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