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wallow and spit;take in and send out in large quantities]∶吞入吐出,比喻大量进出
这个港口一年可吞吐三千万吨货物
(2) [mince the word]∶形容言语文章条理不清,意思含糊
吞吐其词
(1).吞进和吐出。比喻出纳、隐现、聚散等变化。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吞吐百川,写泄万壑。” 唐 卢仝 《月蚀》诗:“奈何万里光,受此吞吐厄。” 宋 范成大 《望海亭赋》:“惊玉池之破碎,漾银盘而吞吐。”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南录》:“烟靄云涛,吞吐变化。”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神物在天池,烟云与吞吐。”
(2).指道家的吐纳之术。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
(3).倾诉;谈吐。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难吞吐,没气路,短嘆长吁。愁肠似火,雨泪如珠。” 清 江炳炎 《念奴娇·雍正甲辰》词:“因念煖酒扶春,含毫意邈,吞吐淹羣雅。”
(4).言语支吾,含混不清。 明 单本 《蕉帕记·议婚》:“我适纔言词吞吐,思歟,这姻缘可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生方读,惊问所来,词涉吞吐。” 老舍 《赵子曰》第二十:“作官的时候出锋头是心里的劲儿,越吞吐掩抑越见长处。”
“吞吐”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以下是详细释义及用法说明:
大量进出(比喻大量流动或处理)
常用于形容物流、交通等领域的规模,如“港口吞吐量”“货物吞吐”。例如:“这个港口一年可吞吐三千万吨货物”。
言语含混不清
指说话犹豫、不直截了当。如“他吞吞吐吐,不肯交代问题”,或元曲《蝴蝶梦》中“难吞吐,没气路,短叹长吁”。近义词包括“含糊”“朦胧”等。
注意:以上释义综合了词典、古籍及现代用例。若需更完整例句或文献来源,可参考标注的网页(如对应)。
吞吐是一个常用的动词,表示将物体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或者表示人或动物吃或喝东西。
吞吐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土,这也代表了食物进入口中。
根据《康熙字典》,吞吐的总笔画数为14。
吞吐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粥言》中。繁体字“吞吐”在简化字中保留了原本的形状。
在古代,吞吐的写法有所不同。《说文解字》中提到,古时候使用的是从口字旁的辅助主义偏旁,表示吞咽东西;而在《康熙字典》中,吞吐按照现代的字形标准进行书写。
1. 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高效的物流系统,以提高货物的吞吐速度。
2. 狮子吞吐了一块肉,用力咀嚼它。
组词:
吞食、吞咽、吞嚼、吞并
近义词:
咽下、吞下、咀嚼
反义词:
咳嗽、吐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