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披甲。謂穿上戎裝。 明 徐渭 《女狀元》第四出:“伏以藐然閨秀,描眉月鏡之嬌;突爾戎裝,挂甲 天山 之險。”
(2).束置戎裝。借指離隊。《文彙報》1986.12.25:“如今 郎平 、 張蓉芳 等相繼離隊, 梁豔 又要提出挂甲。”
“挂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古代用繩索穿連甲片的綴甲方式,下一層甲片覆蓋上一層的底端,形成下層寬于上層的樣式。這種工藝在商周時期用于車兵皮甲,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
牛黃鑒定方法:取少量牛黃加水調和,塗于指甲上,指甲被染成黃色且不易擦去,稱為“挂甲”。
指一種酷刑:将受刑者脫光吊起,澆冷水使其凍成冰,最終凍死。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軍事、醫學等領域的釋義,具體使用需結合語境判斷。
挂甲(guà jiǎ)是一個經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戴上铠甲或者穿上盔甲。
挂甲的拆分部首是手和甲,手代表行為,甲代表铠甲或盔甲,由此可以看出挂甲指的是人們穿上铠甲或盔甲的動作。
挂甲的拆分筆畫是8畫,手為4畫,甲為4畫。
挂甲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兵器。古代戰争中,士兵在參與作戰前需要穿戴铠甲或盔甲,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所以挂甲這個詞就形容了人們在戰争中戴上铠甲或盔甲。
在繁體字中,挂甲被寫作掛甲。
古時候挂甲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用的是「佩」和「甲」兩個字形,意思仍然是一樣的,指的是戴上铠甲或者盔甲。
以下是一些關于挂甲的例句:
1. 他在戰争中英勇無畏,挂甲上陣,立下了赫赫戰功。
2. 士兵們在戰場上挂甲準備迎戰。
一些由挂甲組成的詞語包括:挂甲受命(接受軍令)、挂甲休戰(穿着軍衣停戰)、挂甲歸田(摘下盔甲回歸家園)等。
與挂甲義近的詞語有:佩戴、裝備、披挂、穿戴等。
而與挂甲義相反的詞語有:脫甲、解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