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膚的意思、發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膚的解釋

(1).頭發與皮膚。《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忘髮膚之明戒,尋乾沒於難冀。”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生員是讀過聖賢書的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2).借指身體。《國語·齊語》:“霑體塗足,暴其髮膚,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於田野。” 宋 樂史 《楊太真外傳》卷上:“衣服之外,皆聖恩所賜。惟髮膚是父母所生。” 明 劉基 《短歌行》:“髮膚剝削稜骨生,鮮芳菸邑成枯莖。” 章炳麟 《訄書·通谶》:“人偶萬物,而視以己之髮膚,髮膚有觸,夫誰不感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發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發膚”由“發”(頭發)和“膚”(皮膚)組成,本義指頭發與皮膚,例如《孝經·開宗明義》中的經典表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裡強調身體是父母所賜,需珍惜保護。

二、引申含義

  1. 借代身體整體
    在古漢語中,“發膚”常作為身體的代稱,例如《國語·齊語》提到“暴其發膚”,即指身體經受勞作。

  2. 文化象征意義
    該詞承載着孝道倫理,如《孝經》所言,保護發膚是“盡孝之始”,體現了古代對父母恩情的重視。部分典籍(如《楊太真外傳》)還以“發膚”表達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如“惟發膚是父母所生”。

三、用法示例

四、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身體發膚”作為成語仍在使用,多強調自我珍重或生命價值,例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常被引用以勸誡自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孝經》《國語》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發膚(fā fū)一詞源于古漢語,有着豐富的意義和用法。下面将從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進行介紹。 部首和筆畫: 《發膚》的部首是“發”字的“發”部,有8個筆畫。 來源: 《發膚》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其中,“發”字指人體的頭發,而“膚”則指皮膚。結合在一起,表示人的外貌和外表。 繁體: 在繁體字中,《發膚》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發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但《發膚》一詞的基本含義并無變化,用法上沒有太大區别。 例句: 1. 他有着烏黑亮麗的發膚。 2. 她以她的發膚為傲。 組詞: 發青、發黃、膚色、膚淺、美發店等。 近義詞: 頭發、外貌、相貌。 反義詞: 脫發、皮膚。 以上是對于《發膚》一詞的簡要介紹。希望能為你提供有關該詞的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