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部分。《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6*體。’君取節焉可也” 唐 孔穎達 疏:“此二菜其根有惡,《詩》故雲上善下惡,食之者取善節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善節漢語 快速查詢。
“善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àn jié,其核心含義為“好的部分”。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善”指良好、優點,“節”可理解為部分或段落,組合後特指事物中值得保留或采納的精華部分。
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引《詩經》“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唐代孔穎達在注解中提出:“此二菜其根有惡,《詩》故雲上善下惡,食之者取善節也。”
意為:葑(蔓菁)和菲(蘿蔔)的根部可能有瑕疵,但應選取上部完好的部分食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查閱《左傳》相關篇章或唐代注疏文獻。
《善節》一詞是指對待事物正确、公正、合適的态度和行為。它體現了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正直、公平、懂得廉恥的品質。在社會生活中,善節意味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正确的價值觀,堅守原則,不偏不倚。
《善節》這個詞由“口”和“聿”兩個部首組成。部首“口”表示嘴巴,意味着語言、表達和言行;部首“聿”表示書寫,意味着用筆寫字。總共有12畫。
《善節》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也是由于義而來。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善節」。
在古時候,漢字《善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形态基本相似。比如,有些寫作「善捷」或者「善切」等,但它們的意義基本相同。
1. 做一個有善節的人,言行要有道德底線。
2. 在處理糾紛時,我們必須保持善節,不偏袒任何一方。
3. 她以其善節的處事風格,得到了公司同事的高度贊揚。
組詞:善行、節律、節制
近義詞:正直、公正、廉恥
反義詞:惡習、不義、毫無原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