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由迷惘而到覺悟的境界。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證果》:“與君永歸三寳,指覺岸以同登。”《花月痕》第三二回:“萬頃情波,都成覺岸。” 清 汪吉人 等《<軍次實錄>序》:“前所著之《資政新篇》、《英傑歸真》一切寳制諸書,固已刊刷頒行。足登斯世於覺岸,不緻終陷於沉淪矣。”
“覺岸”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核心含義:指從迷惘到覺悟的境界。佛教将人生比喻為苦海,而覺悟如同抵達解脫的彼岸,故稱“覺岸”。
佛教以“苦海”比喻世俗煩惱,修行的終極目标是抵達“覺岸”,即解脫輪回、證悟真理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建築案例,可查閱《花月痕》《金蓮記》等作品,或實地考察北京東觀音院遺址。
覺岸是一個詞語,表示一個人或物體行進至河流、湖泊等水域的邊緣,感受到水體的存在。
覺(見部首)+ 岸(山部首)
覺:7筆(上下分明的“十”是兩筆)
岸:8筆
覺岸的來源并無确切記載,但可推測其意為觸摸水岸,感受水的存在。
觸岸
在《康熙字典》等古代字典中,覺岸的字形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
1. 他漫步在湖邊,覺岸而行,享受着湖水的清涼。
2. 小鳥輕輕一躍,穩穩落在覺岸上。
覺海、覺水、覺波、覺邊
水邊、河畔、湖濱
陸地、岩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