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牲口載負。 宋 王禹偁 《鳥啄瘡驢歌》:“為我馱背百卷書,穿皮露脊痕連腹。”
駝背。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南本則聾瞽喑啞,馱背折腰諸惡狀,無一不備于身矣。”
“馱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ó bèi,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牲口載負
指動物(如馬、驢等)用背部承載重物。例如宋代王禹偁《鳥啄瘡驢歌》中描述:“為我馱背百卷書,穿皮露脊痕連腹”,生動描繪了驢背負書籍的辛勞場景。
駝背(身體形态)
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及:“南本則聾瞽喑啞,馱背折腰諸惡狀”,此處“馱背”直接指人背部彎曲的生理狀态。
《馱背》是一個動詞詞組,意為“背負、背着東西行走”。
《馱背》的部首是馬字旁,拆分成兩個部分:“馬”和“貝”,馬字旁位于左邊,貝字旁位于右邊。
它的總筆畫數為10,其中“馬”的筆畫數為3,貝的筆畫數為7。
《馱背》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農耕生活中的一種場景,通常是指人們用馬或其他牲畜背負物品,如運送貨物或使用背簍挑擔等。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形容了背負重物的動作行為。
《馱背》的繁體字為「馱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馱背》的古代寫法有「仂貝」、「咝貝」等。但隨着漢字的發展,已經逐漸統一為現代的寫法。
1. 他們用馬馱背運送了大量的物資。
2. 我不得不馱背上山,因為我的車壞了。
- 馱運:馱運是指用牲畜負重物品運輸。
- 馱馬:馱馬是指用馬匹背負東西。
- 背時:背負東西的時候。
背負、扛、挑
放下、卸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