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唱梨花大鼓所用的兩片半月形金屬片,多為銅制,演唱時,使相碰擊發聲以伴唱。《老殘遊記》第二回:“看那戲臺上,隻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闆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裡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老殘遊記》第二回:“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裡,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
“梨花簡”是中國傳統曲藝梨花大鼓表演中使用的一種伴奏樂器,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用途
梨花簡是梨花大鼓演員手持的打擊樂器,由兩片半月形金屬片(多為銅制)組成。表演時通過碰撞發聲,為演唱提供節奏伴奏。
材質與形制
其材質以銅為主,形似半月,輕巧便攜。這種設計便于演員單手操作,另一隻手可同時擊打闆鼓,形成豐富的音效層次。
使用方式
表演者通常将梨花簡夾在手指間敲擊,與三弦等弦樂器配合,形成獨特的“丁丁當當”聲效。清代小說《老殘遊記》第二回曾詳細描述其用法,如白妞(王小玉)表演時“左手取梨花簡,右手擊鼓”的場景。
文化關聯
梨花簡得名于梨花大鼓這一曲種,後者起源于山東,盛行于清末民初。其名稱中的“梨花”一說源自伴奏樂器犁铧片(後雅化為“梨花”),一說與早期藝人名號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樂器的曆史演變或具體演奏技法,可參考《老殘遊記》原文或山東地方曲藝研究資料。
《梨花簡》是一個漢字詞彙,讀音為“lí huā jiǎn”。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梨花和簡。
梨花指的是梨樹開放的花朵,通常在春季盛開,花瓣潔白如雪,形态美麗。簡則指的是一種用來寫字的紙張工具,古代常用竹簡。因此,《梨花簡》這個詞彙可形象地解釋為“梨花花瓣般潔白如雪的簡”。
《梨花簡》的部首分别是木和花,其中木部表示詞義相關的植物類,花部作為梨花的特定部首。整個詞彙共有11個筆畫。
《梨花簡》一詞最早出現于南朝宋時期(420-479年)鮑照的詩作《梁甫吟》中,全句是:“梨花之枝紛紛,告乃短命無長世。”此後,這個詞廣泛流傳并被後來的文藝作品和詩詞引用。
《梨花簡》的繁體字為“梨花簡”,拆解和意義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因此,《梨花簡》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梨花箋”。這裡的箋與現代的簡有相同的意義。
1. 他的書信用《梨花簡》寫就,簡約而明快。
2. 看那些梨花的花瓣,宛如《梨花簡》上的文字一般細緻。
1. 梨樹 (lí shù):梨花所生的樹木。
2. 簡潔 (jiǎn jié):形容文筆簡練、内容精煉。
3. 簡曆 (jiǎn lì):用于求職的個人履曆簡述。
草書、竹簡、梅花字:都與梨花簡一樣具有寫字工具的意義。
繁複、冗長:與梨花簡相對的詞彙,表示文字繁瑣、冗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