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署名。猶今之禮賓司。《通典·職官八》:“ 大唐 龍朔 二年,改鴻臚為司文, 鹹亨 初復舊, 光宅 初改為司賓, 神龍 初復舊。”
(2).司文郎的省稱。 唐 元稹 《觀兵部馬射賦》:“司文者聞之而驚曰:‘爾其自礪于爾躬,吾将獻爾于王所。’”參見“ 司文郎 ”。
(3).掌管文教。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司文郎》:“ 宣聖 命作《性道論》,視之色喜,謂可司文。”
“司文”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曆史背景和語境來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官署名(禮賓職能)
源于唐代官制,指負責外交禮儀的機構。據《通典·職官八》記載,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将“鴻胪寺”改名為“司文”,後幾經複名與改名。其職能類似現代的禮賓司,主要負責接待外賓、管理禮儀事務。
官職名(司文郎的簡稱)
唐代科舉制度中,“司文郎”是禮部下屬官職,負責科舉考試中的文書管理或文教事務。如元稹《觀兵部馬射賦》提到“司文者”參與選拔人才。
掌管文教事務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司文郎》中,“司文”被引申為掌管文教、選拔文才的職能,強調對文學與教育的管理權。
現代延伸用法
在當代語境中,“司文”偶爾用于形容文辭華麗或言辭懇切(如的形容詞用法),但此用法較少見。此外,的造句示例展示了該詞在企業文化中的比喻性應用,如“公司文化提倡創造力,可司文以轉變成創新”。
其他補充
需注意“司文”也指代現代人物(如提到的歌手),但與詞語本身的傳統含義無關,屬于同名現象。
建議進一步查閱《通典》《聊齋志異》等古籍或權威詞典獲取更詳細曆史背景。
《司文》是一個翻譯成英文的詞彙,在中文中沒有确定的含義。所以在中文中不記錄“司文”這個詞。
在漢字中拆解《司文》這兩個字:
《司》的部首是“口”,總共有5畫。
《文》的部首是“文”,總共有4畫。
《司文》這個詞來源于英文,但它的翻譯在中文中沒有明确的意義。
在繁體中,可以表示《司文》這個詞的字為「司文」。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根據《司文》的發音和含義,可能使用其他的漢字來表達。
由于沒有确切的含義,對于《司文》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沒有提及。
由于《司文》在中文中沒有明确的含義,無法給出相關的例句。
《司文》沒有明确的意思,所以無法與其他詞語組成相關的詞組。
由于《司文》在中文中沒有明确的含義,無法給出與之近義的詞語。
同樣地,也無法給出與之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