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壺的意思、三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壺的解釋

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方丈 、 蓬萊 、 瀛洲 的合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形如壺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壺(sān hú)是漢語中承載深厚文化内涵的典故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闡釋:

一、基本義項:海上三仙山的代稱

指古代神話傳說中位于渤海的三座神山:方壺(方丈)、蓬壺(蓬萊) 和瀛壺(瀛洲)。此釋義源于道教典籍與古代地理志書,象征長生不老的仙境。

來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明确将“三壺”釋為“海上三神山”,并引《列子·湯問》所載渤海五山典故,其中岱輿、員峤二山沉沒後,餘下三山即演變為“三壺”之說。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亦采用此說,指出“三壺”為“方壺、蓬壺、瀛壺”的合稱,對應《史記·封禅書》中“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記載。

二、引申義項:道教文化中的仙境象征

在道教文獻中,“三壺”被賦予超越地理概念的内涵,成為修道者追求超脫生死、得道成仙的精神符號。其意象常見于丹道術語與詩詞典故,如“三壺浪卷鲸波靜”喻指修行境界的升華。

來源依據:

《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年)在“仙境”詞條下釋“三壺”為“丹家所指元神栖居之境”,關聯内丹修煉理論中“三丹田”的隱喻。

曆代文學作品如唐代李商隱《祭張書記文》“滄溟三壺,阆苑千門”、宋代蘇轼《海市詩》“東方雲海空複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阙藏珠宮?”,均以“三壺”意象寄托對仙境的想象。

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現多用于文學創作、曆史研究及傳統文化闡釋領域,日常口語中極少出現。其核心意義始終圍繞“神話仙境”與“道教理想”雙重維度,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參考資料: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辭源》《道教大辭典》等權威工具書,典故溯源參考《列子》《史記》及曆代詩文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

“三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來源于古代神話傳說,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三壺”指傳說中的海上三座神山,分别為方丈(方壺)、蓬萊(蓬壺)、瀛洲(瀛壺)的合稱。這三座山在古籍中被描述為仙人居所,形狀類似壺器,故得名。

二、出處與擴展

  1. 文獻記載
    晉代王嘉《拾遺記·高辛》中提到:“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
    這三座山被認為是虛無缥缈的仙境,象征長生不老和神秘色彩。

  2. 名稱由來
    因山形似壺,故在原名後加“壺”字,如“方壺”“蓬壺”“瀛壺”,統稱“三壺”。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三壺”作為成語時,可表示“不斷倒酒”或“迎合他人态度”,但此用法較為少見,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引申或誤傳。

四、總結

“三壺”的核心含義仍以神話中的三座海上仙山為主,常見于文學、曆史類文本。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拾遺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單白蔑艇倍道而行砭削羼名畜銳從從容容呆頭呆腦大難丹鵲大宥二想發話繁英鳳尾诏風物光皮散兒漢胪鶴闆書黑喽喽華伍虎蹤貓迹教養所擠兌荊牛矜滿季雅吉兆靠傍彄沓寬睿寬叡枯竹褐麗巧六柄溜溜啾啾祿親木賊草拿得起内文案儜拙骞崩青精稻青蓼啓示辁材祛痰三能山笑社日收簾蘇裱挑嘴凸起文深網密無賴漢相煩鮮衣兇服細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