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se one's head;lose one's presence of mind] 舉止失常,不知如何辦才好
驚慌失措
因驚慌而舉動失常,不知所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張飛 卒後,領司隸校尉” 裴松之 注引《蜀記》:“ 曹公 遣刺客見 劉備 ……既而 亮 入, 魏 客神色失措。”《宋史·外國傳二·夏國下》:“ 種諤 在 綏德 節制諸軍,聞 夏 人至,茫然失措,欲作書召 燕達 ,戰怖不能下筆。”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三:“小舟在怒濤中颠簸,失措的舟子,抱着樯杆,哀喚着‘天妃’的慈號。”
“失措”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不單獨使用,而是出現在固定搭配中,如“驚慌失措”“茫然失措”等。其核心含義是:因突發情況或情緒波動導緻失去常态,無法正常應對。具體解析如下: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輔助解釋。
失措是一個表示慌亂、迷茫或失去應對能力的詞語。它通常用來形容在困惑、緊張或突發狀況下,人們無法冷靜應對的狀态。
失措這個詞的部首是"失",它由"丿"和"口"組成。"失"整體上是一個指代動詞的字,與“丟”、“遺”等字意思相近。措的部首是"扌",是一個手的象形部首,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
失的拼音是"shi1",措的拼音是"cuo4"。因此,失措的讀音是"shi1 cuo4"。
失措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原本是用來形容人在戰争或重大事故面前,因為驚惶或困惑而失去行動和應對能力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失措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失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同,即“失”。而措的古漢字寫法是“挫”,其下方是手的象形部首,上面是隸書風格的“坐”。雖然寫法有所不同,但含義與現代的措相近,都表示用手去操作、處理事情。
1. 由于突發故障,工人們陷入了失措的狀态,不知如何解決問題。
2. 面對突如其來的考試,他完全失措了,一片茫然。
失望、迷惑、困惑、迷茫
慌亂、恍惚、慌張、迷失、不知所措
冷靜、從容、泰然、得心應手、沉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