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盆和盎。亦泛指較大的盛器。《淮南子·精神訓》:“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猶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為盆盎也,與其未離於地也無以異。”《三國志·魏志·管辂傳》“聞 晏 颺 皆誅,然後舅氏乃服”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管辰 《管辂别傳》:“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見者清,所不見者濁。”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七:“織竹作盆盎狀,貯紙錢。”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飲量》:“後輩則以 葛臨溪 為第一,不與之酒,從不自呼一杯。與之酒,雖盆盎無難色,長鲸一吸,涓滴不遺。”
(2).喻凡庸粗俗之器物。 宋 蔡夢弼 《草堂詩話》卷二:“ 後山 詩格律高古,真所謂碌碌盆盎中,見此古罍洗者。”
盆盎是漢語中的複合名詞,由“盆”與“盎”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均指古代常見的盛物器皿。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盆
《說文解字》釋為“盎也”,指口大底小、寬腹的圓形盛器,多用于盛水、洗沐或種植。如《莊子·至樂》載“覆之以盆”,即指覆蓋器皿。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整理本)
參考鍊接:《說文解字》線上檢索
盎
《說文解字》注“盆也”,特指腹大口小的瓦制容器,古時用于盛酒或糧食。如《後漢書》提及“酒甕飯盎”,可見其日常用途。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
本義指普通容器
泛指日常所用的盆、罐類器皿,強調其平凡與實用。如蘇轼《石鐘山記》中“窾坎镗鞳之聲”與“瓶甕盆盎”之聲對比,喻指尋常器物發出的聲響。
來源:蘇轼《蘇轼文集》(中華書局版)
參考鍊接:《石鐘山記》全文
比喻微末尋常之物
因盆盎為常見生活用具,故引申指代平凡、不起眼的事物。如清代趙翼詩雲“豈知盆盎間,亦自有天地”,以“盆盎”喻指狹小卻自足的生活境界。
來源:趙翼《瓯北詩話》
在古典文學中,“盆盎”常通過對比凸顯珍貴器物的價值。例如:
來源:鄭玄注《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盆盎”本義為古代陶制容器(盆類敞口器,盎類小口器),後擴展為普通器皿的代稱,并衍生出“平凡事物”的比喻義。其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由具象到抽象的認知邏輯,且在文學中成為承載文化意象的符號。
“盆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盆和盎兩種容器,也泛指較大的盛器。
比喻凡庸粗俗之物,帶有貶義色彩。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或曆史演變分析,可參考《淮南子》《三國志》等古籍原文。
矮星阿土古出充賜巧催熟村歌社舞大有人在典校對質杜陵老方轅飛朱負嵎歌伶謌誦公車司馬門弓弰句枉光芒四射廣野龜手涵蓋惠贶結怨節肢動物擠害款襟立成林僧龍駕淪藹路隅闾葵率肆率正密戶南枝佞給膩壤旁婦溥博纖繩樵村漁浦覃敷請奠诎寸信尺賽事膻腥深考素卷痛咽咽王佐之才頑愚文刻溫凊定省儛絙想必險害戲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