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踠蹟”。1.馬屈其足。意欲奔馳之貌。《文選·顔延之<赭白馬賦>》:“踠迹迴唐,畜怒未洩。” 李周翰 注:“踠跡畜怒,謂馳驟之勢未散也。”
(2).俯伏。《文選·陸機<辨亡論下>》:“ 陸公 以偏師三萬,北據 東坑 ,深溝高壘,按甲養威,反虜踠跡待戮,而不敢北窺生路。” 呂延濟 注:“踠跡,謂俯伏也。”
見“ 踠跡 ”。
“踠迹”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詞素拆分角度分析。“踠”本義指足腕關節,《說文解字》釋為“足踝也”,後引申出彎曲、蜷縮的意象,《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屈曲”義項(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10卷)。“迹”則指行蹤或痕迹,《爾雅·釋诂》注為“步處也”(來源:中華書局《爾雅注疏》)。
組合後的“踠迹”包含雙重意象:一為具體的肢體動作,指蜷足留下的痕迹,如《骈雅·釋訓》中“踠迹,足曲行也”;二作抽象比喻,常見于古代文獻表示收斂行蹤、隱遁避世的狀态,如唐代李峤《寶劍篇》“踠迹深山避世塵”之例(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詩》卷五十九)。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領域。
關于“踠迹”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踠迹(拼音:wǎn j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其他相關詞彙辨析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詩歌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例如描述戰馬蓄力待發,或借喻事物隱而未發的狀态。
如需更多用例或詳細出處,可查閱《文選》相關注釋及《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阿摩敦白石半脫産暴敵貝甯奔濑辯辭不言而谕禅河畜耳蠢樸雛稚大甸大媳婦打圓台典章第令定僧地中氐州第一飛跑蚹行幹基關關锢疾固态寒山河間合體闳意妙指黃老君駕士節徽警疾荊楊金吾子極異開齋節狂夫暌違昆侖使者路單耄倪磨扇壓住手貧嘴賤舌潛戢氣盡清望官人豕弱淵適才説稱絲行搜掠粟金太陽帽畏服威振無冬曆夏小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