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踠迹的意思、踠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踠迹的解釋

亦作“踠蹟”。1.馬屈其足。意欲奔馳之貌。《文選·顔延之<赭白馬賦>》:“踠迹迴唐,畜怒未洩。” 李周翰 注:“踠跡畜怒,謂馳驟之勢未散也。”

(2).俯伏。《文選·陸機<辨亡論下>》:“ 陸公 以偏師三萬,北據 東坑 ,深溝高壘,按甲養威,反虜踠跡待戮,而不敢北窺生路。” 呂延濟 注:“踠跡,謂俯伏也。”


見“ 踠跡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踠迹”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踠迹(拼音:wǎn j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 馬屈足蓄勢:指馬匹屈曲足部,呈現即将奔馳的姿态。例如《文選·顔延之〈赭白馬賦〉》中“踠迹回唐”的描寫,李周翰注釋為“馳驟之勢未散”。
    • 俯伏狀态:引申為隱藏或潛伏的形态。如《文選·陸機〈辨亡論下〉》提到“反虜踠迹待戮”,描述敵人伏地待誅的場景。
  2. 其他相關詞彙辨析

    • 需注意與“舋迹”(xìn jì,指罪行、劣迹)、“跧迹”(quán jì,指隱居潛伏)等形近詞區分,三者讀音和含義均不同。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詩歌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例如描述戰馬蓄力待發,或借喻事物隱而未發的狀态。

參考資料建議

如需更多用例或詳細出處,可查閱《文選》相關注釋及《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踠迹

踠迹(wǎn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踠”和“迹”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踠”字的拆分部首是“足”,總共由14筆構成;“迹”字的拆分部首是“辶”,總共由8筆構成。

來源

踠迹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于《孟子·公孫丑上》:“獨立溪谷之間,不見踠迹。”意思是在偏僻的山谷中找不到人迹。

繁體

在繁體字中,踠迹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踠迹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具體的寫法需要參考古代書法家的作品和字帖。

例句

1. 這片森林藏匿了無數野生動物的踠迹。

2. 他猶如一陣風,匆匆離去,不留絲毫踠迹。

3. 雪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動物在地面上留下的踠迹。

4. 經過連續幾天強降雨,洪水已經把原本的踠迹沖刷得一片模糊。

組詞

踠動(wǎn dòng)、踠倒(wǎn dǎo)、迹象(jì xiàng)、踏迹(tà jì)。

近義詞

蹤迹、痕迹、足迹。

反義詞

痕迹消失、無迹可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