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肌理的意思、肌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肌理的解釋

(1).皮膚的紋理。 唐 杜甫 《麗人行》:“态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清 趙翼 《問鱽魚》詩:“胡為肌理如凝脂,鋒鋩似叢棘。”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三章:“且皮膚相當白,肌理相當細。”

(2).指器物、花木、果實、水土等表面的紋理。 漢 蔡邕 《彈棋賦》:“設茲文石,其夷如砥。采若錦繢,平若停水。肌理光澤,滑不可屢。” 宋 蔡襄 《荔枝譜》二:“若夫厚皮尖刺,肌理黃色,附核而赤,食之有查,食已而澀,雖無酢味,自亦下等矣。” 金 黨懷英 《瓊花木後土像》詩:“診材歸好事,肌理緻且堅。”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箸議》第十九:“ 乾隆 初,有言東南之土肌理橫,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肌理是描述物體表面紋理特征的術語,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物體表面的組織紋理結構,包括皮膚、器物、花木、水土等材質表面的縱橫交錯、高低不平或粗糙平滑的紋理變化。例如提到的壽山田黃石因"肌理細密"被視為珍寶,則引用杜甫詩句"肌理細膩骨肉勻"形容皮膚質感。

二、分類與感知方式

  1. 觸覺肌理:通過直接觸摸感知的質地特征,如柔軟、堅硬、粗糙等。
  2. 視覺肌理:長期觸覺經驗形成的視覺判斷,無需接觸即可感知質地差異。

三、應用領域

四、延伸概念 肌理與質感密切相關,既體現材料固有特性,也可通過工藝創新形成新紋理(參考)。例如提到食物口感、紡織品手感等生活化應用。

若需了解具體藝術創作技法或更多古典文獻案例,可查閱、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肌理

肌理,多指人體肌肉的紋理、紋路,也可以指其他物體的紋理和質感。肌字由肉部首和既字旁組成,理字由玉部首和裡字旁組成。

肌字的部首肉,表示肌肉。既字旁是一個看起來像人右手臂的部首,表示操持、處理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指人體肌肉的紋理。

理字的部首玉,表示玉石,可以引申為光亮、光澤的意思。裡字旁表示内部、内在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指物體内部質感的紋理。

肌理一詞源來于中國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它是由文人和藝術家在觀察和描繪自然景物、藝術品時創造出來的。肌理一詞形象地描述了事物表面或内部的質感,給人以觸覺和視覺上的愉悅。

在繁體字中,肌字和理字的字形基本保留一緻,隻是在某些部分有細微變化。肌字中的肉部首,變為疒部首,既字旁則變為全新的部首殳。理字中的裡字旁變為貝字旁。

古代寫作中,肌字并沒有既字旁,而理字中的裡字旁則變為了心字旁。這些古代寫法雖然有所不同,但都表達了肌理的含義。

例句:

1. 這塊畫布上的肌理描繪得栩栩如生,給人一種觸感強烈的藝術享受。

2. 這個陶瓷花瓶的肌理非常精細,展現出古樸而典雅的質感。

組詞:

組成(形容事物構成的部分)、結構(形容事物内在的組織結構)、紋理(形容事物表面的紋路)。

近義詞:

紋理、質感、質地。

反義詞:

平滑、光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