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理的意思、糾理的詳細解釋
糾理的解釋
審察處理。 唐 白居易 《鄭覃可給事中制》:“給事中之職……天下冤滞無告者,得與禦史糾理之。”
詞語分解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理的解釋 理 ǐ 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條理。事理。 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标準,根據:理由。理性。理智。理論。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氣壯。 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
網絡擴展解釋
“糾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
基本釋義
指審察處理,多用于描述對事務或案件的審查與管理。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白居易的《鄭覃可給事中制》,文中提到“天下冤滞無告者,得與禦史糾理之”,強調通過監察機構對冤案進行核查和處理。
-
字義拆解
- 糾:本義為纏繞,引申為集合、糾正(如“糾偏”“有錯必糾”)。
- 理:指物質紋理或道理,此處側重“處理、治理”之意(如“條理”“合理”)。
-
語境應用
主要用于古代公文或制度描述,體現對事務的嚴格審查,例如唐代給事中的職責包含“糾理”冤案。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
-
近義詞與反義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白居易集》等唐代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糾理(jiū lǐ)一詞的意思:
糾理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整理、整頓、梳理的意思。糾指調整、整頓,理指整齊、有序。這個詞用于形容對一些混亂、雜亂的事物進行整理、梳理,使其變得有序、清晰。
拆分部首和筆畫:
糾字的部首是纟(纟是“紅”的下部,表示與紅色相關的事物),理字的部首是王(王是一個象形字,表示王冠,意為理解問題、統治等)。
糾字的筆畫是10畫,理字的筆畫是9畫。
來源和繁體:
糾理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它的繁體字是糾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糾字的寫法與今天相似,隻是一些筆畫的順序和形态有所不同。理字在古代寫法中也有一些變化,比如在傳統黃帝内經的古文本中,理字的寫法是“璘”。
例句:
1. 她花了一個小時糾理頭發,讓它看起來更加整潔。
2. 經過糾理,文件夾中的文件按照日期排序,方便我們查找。
組詞:
糾纏、理解、整理、理性、矯正
近義詞:
整理、整頓、梳理、調理
反義詞:
雜亂、混亂、不整潔、無序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