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糾理的意思、糾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糾理的解釋

審察處理。 唐 白居易 《鄭覃可給事中制》:“給事中之職……天下冤滞無告者,得與禦史糾理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糾理”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義角度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糾”指督察、矯正,《說文解字》載“糾,繩三合也”,引申為約束、糾正;“理”本義為治玉,《廣雅》釋“理,順也”,後衍生出治理、整理之意。二者組合為動賓結構,表示“糾正并治理”,多用于描述對事務或秩序的整頓行為。

該詞在古籍中可見具體用例,如《後漢書》中“糾理冤滞”指平反冤案,清代文獻中“糾理庶務”則指處理繁雜事務。現代漢語中,“糾理”多用于書面語境,例如在法律文書中表達對違規行為的調查與處置,或在管理學中指系統化的問題整改流程。

語義擴展層面,“糾理”包含三層内涵:一是動作的持續性,強調從發現問題到修正的完整過程;二是結果的規範性,要求符合既定标準或倫理準則;三是主體的權威性,通常由具備監管職責的機構或個人實施。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3. 《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語文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糾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審察處理,多用于描述對事務或案件的審查與管理。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白居易的《鄭覃可給事中制》,文中提到“天下冤滞無告者,得與禦史糾理之”,強調通過監察機構對冤案進行核查和處理。

  2. 字義拆解

    • 糾:本義為纏繞,引申為集合、糾正(如“糾偏”“有錯必糾”)。
    • 理:指物質紋理或道理,此處側重“處理、治理”之意(如“條理”“合理”)。
  3. 語境應用
    主要用于古代公文或制度描述,體現對事務的嚴格審查,例如唐代給事中的職責包含“糾理”冤案。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審查、核查、審理
    • 反義詞:放任、忽視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白居易集》等唐代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埃郁案齊眉磅硠寶船寶偈壁障不大對頭補紉布置撐舌程限撮抄嫡庶地土蛇妒癡頓舍風陵奮身不顧睾甲挂相詭辯術海罵喉音撶楫荒地豁齒揀點監人簡洩棘楚介慎集事科考曠代筐柳頯然兩重人格立地書櫥排車婆猴伎錢財七海棋局請俸窮嫠渠挐群空冀北三率三挺手折曙暮輝田坎同居通俗化頭發退素惟妙惟肖婺學降龍伏虎小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