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維系大地的繩子。古代認為天圓地方,傳說天有九柱支撐,使天不下陷;地有大繩維系四角,使地有定位。《莊子·說劍》:“此劍……上決浮雲,下絶地紀。”
(2).借指大地。 唐太宗 《春日望海》詩:“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 清 曹寅 《暢春苑張燈賜宴歸舍恭紀》詩之四:“湖滙萬泉清地紀,春迴北鬥見天标。”
“地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
指“維系大地的繩子”。古代宇宙觀認為“天圓地方”,傳說天由九柱支撐,地由大繩固定四角以定位。這一概念體現了古人對天地結構的想象,如《莊子·說劍》中描述:“此劍……上決浮雲,下絶地紀。”
引申義
後引申為“大地”的代稱,常見于詩文。例如唐太宗《春日望海》中“積流橫地紀”一句,即以“地紀”指代廣袤的大地。
“地紀”兼具具象(維系大地的繩索)與抽象(象征大地)的雙重含義,是理解古代宇宙觀和文學作品的重要詞彙。需注意其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籍或引用典故的語境中。
地紀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土”(tǔ),第二個部首是“纟”(sī)。根據筆畫順序,它共有8個筆畫,其中“土”為3個筆畫,表示土地的意思,與田地、土壤等有關;“纟”為5個筆畫,是指一種用于拼接或編織的線,表示紀律、規則的意思。
地紀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最早的字形是“地”(dì),表示地面、大地之意。後來,為了強調與地理學等相關領域的區别,又加上了表示紀律、規則的“紀”部分。
在繁體字中,地紀的寫法一樣,沒有改變。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地紀有時也會使用其他的字形,但現代常用的寫法為“地紀”。
以下是一些含有地紀的例句:
一些與地紀相關的組詞有:地球、地理、地貌、地殼、地下、地圖等。
與地紀意思相近的詞有:紀律、規矩、規章、章程等。
與地紀意思相反的詞有:無紀律、違規、無章、散漫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