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來來往往。 唐 杜牧 《漢江》詩:“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宋 程颢 《題淮南寺》詩:“南去北來休便休,白蘋吹盡 楚 江秋。” 宋 王安石 《送吳顯道》詩之二:“杏花楊柳年年好,南去北來人自老。”
“南去北來”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來來往往,形容人或事物在不同方向頻繁移動的狀态。
最早出處
唐代杜牧《漢江》詩:“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通過人生奔波與自然永恒的對比,表達時光流逝的感慨。)
後世引用
宋代王安石《送吳顯道》詩:“杏花楊柳年年好,南去北來人自老。”
(以景物依舊反襯人事變遷,深化了原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背景或更多例句,可查閱《漢典》或古典文學典籍。
《南去北來》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或物從南方去到北方,或從北方來到南方。
《南去北來》是由5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拆分部首為“口、辶、不、出、及”,總共有17個筆畫。
《南去北來》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梁孝元帝蕭繹的《謝朓挽詩序》中,後來成為常用的成語。
《南去北來》的繁體為「南去北來」。
在古時候,漢字寫作「南趣北來」。
1. 那隻鳥已經南去北來幾次了,它不停歇地遷徙。
2. 這家公司業務遍及全國,南去北來的運輸量很大。
組詞:南方、北方、去來、北歸南下。
近義詞:南往北來、南來北往。
反義詞:北去南來、北來南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