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諷興的意思、諷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諷興的解釋

借物起興以諷喻。 唐 元稹 《授張籍秘書郎制》:“《傳》雲:‘王澤竭而詩不作。’又曰:‘采詩以觀人風。’斯亦警予之一事也。以爾 籍 雅尚古文,不從流俗,切磨諷興,有助政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諷興是漢語古典文學批評術語,指通過含蓄的諷刺手法寄托社會批判或政治見解的創作方式,強調“托事于物”的委婉表達。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定義

“諷”本義為委婉勸谏(《說文解字》:“諷,誦也”),引申為借言外之意進行規勸;“興”指托物起意(《周禮·春官》鄭玄注:“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勸之”)。二字結合形成“以隱微之言寄寓警醒”的獨特表達方式。《漢語大詞典》界定為“用含蓄的言辭進行勸喻或譏刺”。

二、曆史語境中的實踐

  1. 《詩經》傳統

    儒家詩學強調“美刺”功能,如《毛詩序》釋《碩鼠》為“刺重斂也”,通過比拟貪鼠諷喻苛政,奠定“主文而谲谏”的諷興範式。

  2. 唐代新樂府運動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其《秦中吟》以“一吟悲一事”的筆法,借市井見聞諷喻官吏腐敗,體現諷興的社會幹預性。

三、藝術特征與理論定位

四、經典文獻佐證

劉勰《文心雕龍·比興》強調“比則蓄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托諷”,揭示諷興需通過環譬托喻實現批判目的。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進一步指出:“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托物連類以形之”,點明其規避政治風險的現實功能。

例證延伸:杜甫《兵車行》以“牽衣頓足攔道哭”的送别場景,諷興唐玄宗窮兵黩武,仇兆鳌《杜詩詳注》稱此“借漢武以諷明皇,意在言外”。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孔穎達. 《毛詩正義》. 中華書局
  3. 白居易. 《白氏長慶集》. 文學古籍刊行社
  4. 劉勰著,範文瀾注. 《文心雕龍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5. 仇兆鳌. 《杜詩詳注》. 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諷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釋義

“諷興”指通過借物起興的方式表達諷刺或諷喻的意圖,常用于文學創作中。該詞由“諷”(諷刺、勸誡)和“興”(起興、引發)組成,強調借助具體事物引發諷刺或批評的深意。

二、詳細解析

  1. 字義分解:

    • 諷:用含蓄的語言進行批評或勸告,如“譏諷”“冷嘲熱諷”。
    • 興:此處讀作xīng,意為“起興”,即通過具體事物引發情感或主題。
  2. 核心含義:

    • 通過“借物起興”的手法,将諷刺或勸誡之意融入文學表達。例如在詩歌中,先描寫景物(興),再引出對時政或人性的批評(諷)。
  3. 文獻例證:

    • 唐代元稹在《授張籍秘書郎制》中提到“切磨諷興,有助政經”,指張籍通過古文創作中的諷興手法,輔助政治治理。

三、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詩文創作手法,尤其是通過隱喻、象征等方式表達對時弊的批評,兼具藝術性和社會功能。例如《詩經》中的“比興”手法,可視為諷興的早期表現形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如、3)。

别人正在浏覽...

哀慘暗靜百腳旗别骛筆石搏掩才儁菜圃稱帝稱王點胸洗眼調易定西番肥皂泡酆宮風味俯窺诰敕高進關王賣豆腐酣沈賀遂砉欻華陽巾诙谑剪除接替崨嶫進退畿嶽跨虎髡牝老大爺聯蜷銮駕綿劇廟略靡亢迷童南呂粘吝繳繞痞結破家子恰纔奇警雀舌曲恕人心皇皇殺蟲劑上爵慎辭生土食炙棠榦猥人聞風輼辌五申三令線兒小媳婦子祫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