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棠樹的意思、棠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棠樹的解釋

棠梨樹。《史記·燕召公世家》:“ 召公 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召公 卒,而民人思 召公 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後因以“棠樹”喻惠政。 唐 劉禹錫 《寄陝州姚中丞》詩:“相思望棠樹,一寄商聲謳。” 唐 黃滔 《鄜畤李相公》詩:“遊子不緣貪獻賦,永依棠樹託蓬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棠樹”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和文化象征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1. 基本詞義
    “棠樹”指棠梨樹(學名:Pyrus betulifolia),一種落葉喬木,常見于中國北方地區。其果實可食用,木材可用于制作器具。

  2. 曆史典故
    源自《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西周時期,召公奭(召伯)巡行鄉邑時,常在棠樹下處理政務、審理案件,因公正廉潔而深得民心。召公去世後,百姓感念其德政,作《甘棠》詩懷念他,并保護棠樹以示紀念。

  3. 文學與象征意義
    後世以“棠樹”比喻清明的政治或官員的惠政。例如:

    • 唐代劉禹錫《寄陝州姚中丞》用“相思望棠樹”表達對友人為政清廉的贊譽;
    • 黃滔《鄜畤李相公》以“永依棠樹託蓬根”暗喻對賢明治理的向往。
  4. 文化影響
    這一典故體現了中國古代“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棠樹成為廉政文化的象征。召公雖無著作傳世,卻因《詩經·甘棠》的傳頌,被曆代文人視為德政典範。

棠樹不僅是一種植物,更承載着曆史記憶與政治理想,成為中華文化中“德政愛民”的符號。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史記》《詩經》或唐代相關詩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棠樹

《棠樹》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為木(mù),右邊為尚(shàng),共有9畫。

該詞語來源于古時文獻,最早可追溯到《左傳·僖公三十年》。原本用于指代一種植物,常見于古代的園林、景觀等地方。

在繁體字中,棠樹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可寫成“橖樹”,古代印刷中亦有“漯樹”的寫法,但現代漢字書寫已普遍采用“棠樹”的形式。

例句:

常見組詞:棠梨、棠棣、棠椅、棠花、棠棣之花、棠梨煠柳

近義詞:梧桐、胡楊、銀杏

反義詞:荒漠、沙漠、貧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