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德士的意思、德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德士的解釋

宋 溫州 人 林靈素 ,少從浮屠學,苦其師打罵,改當道士。後以方術為 宋徽宗 所寵,“欲廢釋氏以逞前憾”,請改僧為德士。 徽宗 采納其建議,遂于 宣和 元年正月下诏廢佛。 宋 費衮 《梁溪漫志·改德士頌》:“ 宣和 庚子,改僧為德士,一時浮屠有以違命被罪者。”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詩》:“ 政和 間, 林靈素 主張道教,建議以僧為德士,使加冠巾,其意以釋氏為出其下耳。 臨川 饒德操 ,時棄儒為僧,作《德士頌》四首。其一雲:‘德士舊來稱進士,黃冠初不異儒冠。種種是名名是假,世人誰不被名謾。’”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釋道·廢佛氏》:“除佛之禁,莫酷於 元魏 太武帝 ……又次,則 宋 宣和 中除佛教,改佛為大覺金仙,佛寺為神霄宮,僧加冠簪為德士,其事皆 徽宗 獨斷。”參閱《宋史·徽宗紀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德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理解:

一、曆史宗教含義(宋代)

  1. 僧侶改稱事件
    北宋政和至宣和年間(約1111-1125年),道士林靈素因早年受佛門苛待,得寵于宋徽宗後,建議将佛教僧侶改稱“德士”,并令其穿戴道冠服飾,意圖削弱佛教地位。徽宗采納此議,于宣和元年(1119年)下诏廢佛。

  2. 僧侶别稱
    此後“德士”成為僧侶的别稱,但這一稱呼帶有政治幹預宗教的色彩,反映了當時佛道之争的曆史背景。


二、現代地域含義(東南亞)

  1. 出租車名稱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德士”是潮州話音譯詞,對應英文“Taxi”,即出租車。這一用法源于方言發音,屬于區域性稱呼。

三、其他引申含義

  1. 品德高尚的士人
    極少數語境中,“德士”可指德行出衆的士人,但此用法較罕見,多見于個别文獻或成語解釋(需注意該來源權威性較低)。

該詞核心含義為宋代宗教改革中的僧侶改稱事件及東南亞出租車名稱,其他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優先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地區語言習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德士(dé shì)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拆解部首是“彳”和“土”,拼音為“dé shì”。德士這個詞來源于古時候的漢字書寫,它的繁體字為「德」,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它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關于德士的用法,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例句了解它的意思和用法: 1. 他是一名非常有德士的商人。 2. 這個社區的志願者們以德士為榮,積極幫助其他人。 3. 德士的精神在我們的社會中非常重要,它代表了善良、誠實和助人為樂。 德士一詞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組詞: 1. 德行(dé xíng) 2. 德行良好(dé xíng liáng hǎo) 3. 道德(dào dé) 4. 高尚德行(gāo shàng dé xíng) 近義詞: 1. 善良(shàn liáng) 2. 美德(měi dé) 3. 好人(hǎo rén) 反義詞: 1. 惡德(è dé) 2. 不道德(bù dào dé) 3. 無德(wú dé)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