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線由光速小的媒質進入光速大的媒質的折射角為90°時的入射角,叫做臨界角。其大小隨物質的不同而改變,如水是48.5°,金剛石是23.7°。
臨界角是光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光線從光密介質進入光疏介質時,折射角達到90°時的入射角,此時會發生全反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當光從光密介質(如玻璃、水)射向光疏介質(如空氣)時,折射角會大于入射角。隨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逐漸接近90°。當折射角恰好等于90°時,對應的入射角即為臨界角。此時折射光線沿兩種介質的界面傳播,若入射角超過臨界角,光會完全反射回原介質,稱為全反射。
臨界角($c$)與介質的折射率($n$)相關,公式為: $$ c = arcsinleft(frac{n_2}{n_1}right) $$ 其中,$n_1$為光密介質的折射率,$n_2$為光疏介質的折射率。若光疏介質為空氣($n_2 approx 1$),公式簡化為: $$ c = arcsinleft(frac{1}{n}right) $$ ()
臨界角是光纖通信、棱鏡設計等技術的基礎。例如,光纖通過全反射傳輸光信號,要求入射角必須大于臨界角。
在流體力學中,“臨界角”可能指液體與固體的接觸角(網頁),但物理光學中的定義與此不同,需注意語境差異。
臨界角是一個常用于物理、光學等領域的術語,用來描述光線或其他影響因素的角度達到某個臨界值時所産生的特定現象。具體來說,當光線從一個介質射向另一個介質時,若入射角小于或等于臨界角,則光線會完全反射回原來的介質,形成全反射現象。
《臨》字的部首為立,有7畫;《界》字的部首為田,有9畫。
《臨界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科學家對光學現象的研究。當光線從一個介質射入另一個介質時,會産生反射、折射等現象。而在特定條件下,光線的入射角度達到臨界角時,就會發生全反射現象。因此,科學家們為了描述這個現象,創造出了“臨界角”這個詞彙。
《臨界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臨界角」。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臨界角》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一般保持一緻。
1. 當光線從水射向空氣時,入射角超過臨界角,發生折射現象。
2. 利用臨界角的特性,我們可以設計出光纖通信系統。
1. 全反射
2. 光線
3. 折射
4. 入射角
1. 臨界點
2. 臨界條件
3. 臨界值
4. 臨界狀态
1. 非臨界角
2. 非全反射
3. 入射角度小于臨界角
4. 折射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