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ke the three legs of a tripod] 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
謂一分為三,如鼎足之并立。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後漢書·窦融傳》:“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三國演義》第三四回:“後來 蘇學士 有古風一篇,單詠躍馬 檀溪 事。詩曰:‘……三分鼎足渾是夢,蹤跡空留在人間。’”
“三分鼎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三方勢力均衡對立,形成鼎的三足般相互制衡的局面。核心意象源自古代三足鼎的穩定結構,強調三方分立且勢均力敵的狀态。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在平定齊國後,謀士蒯通勸他脫離劉邦自立,提出“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的策略,形成劉邦、項羽、韓信三方對峙的局面。
該成語不僅反映古代權力博弈的智慧,還常用于現代商業、體育等多元競争場景,強調平衡與制衡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史記》原文或相關曆史評析。
三分鼎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三方勢力力量均衡,形成和諧的局面。下面是對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解釋。
三分鼎足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又”、“屍”、“幾”,總計十四畫。
三分鼎足這個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千家詩經中的一篇《周南·關雎》:“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關雎”一詞引起了王權和貴族的勾心鬥角,最終導緻了東周時期的諸侯争霸。
三分鼎足的繁體字為「三分鼎足」。
在古時候,三分鼎足的寫法是「三分鼎足」。
1. 這個國家的政治局勢很穩定,三方勢力處于三分鼎足的狀态。 2. 古代的三國鼎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形成了三分鼎足的局面。
三方勢力、力量均衡、和諧局面。
三足鼎立、騰訊鼎立。
一統天下、獨占鳌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