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指刀槍劍戟等十八種古式兵器。後泛指多種武器。《花城》1981年增刊第4期:“寺院圍牆邊,排列着十八般兵器。”
(2).比喻多種技能。 駱賓基 《關于飼養員給狗咬傷的問題》一:“光靠生産隊長一個人,就是能耍十八般兵器,也玩兒不轉。”參見“ 十八般武藝 ”。
“十八般兵器”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最初見于元曲,後逐漸演變為對多種冷兵器及武藝技能的統稱。其具體内涵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變化,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源與演變
“十八般兵器”一詞最早出現在元雜劇中,如《敬德不服老》提到“十八般武藝”。明代《五雜俎》記載了包含弓、弩、槍、刀等十八種兵器的版本。清代後,逐漸形成以刀、槍、劍、戟等為主的常見分類,并衍生出“九長九短”等細分方式。
象征意義
該詞不僅指具體兵器,還比喻多種技能或技藝,如駱賓基作品中的引申用法。
目前武術界普遍認可的十八種兵器為:
刀、槍、劍、戟、斧、钺、鈎、叉、鞭、锏、錘、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錘。以下是代表性兵器的特點:
“十八般兵器”是動态發展的文化概念,其核心在于展現冷兵器的多樣性與武術技藝的博大精深。若需了解具體兵器的形制或實戰用法,可參考權威典籍或博物館藏品。
《十八般兵器》是一個中國成語,形容兵器種類繁多,涵蓋了戰争中幾乎所有可能使用的武器。它意味着具備各種技能和資源,能夠應對各種情況。
《十八般兵器》的部首是“⺈”(攴),總筆畫數為30畫。
《十八般兵器》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施耐庵的小說《水浒傳》中。故事中,有一個武将叫楊志,他手持一柄雌雄雙劍,擅長使用各種兵器,又善于馬術,箭術,拳法等。後來,“十八般兵器”這個詞逐漸被人們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技能全面。
十八般兵器(繁體:十八般兵器)
古時候,“十八般兵器”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般字的舊字形是“般”(i長音)。兵字的舊字形是“兵”兩字分開寫。
他學習能力很強,掌握了十八般兵器般的技能。
兵器、武器、戰争、技能、能力
百戰百勝、千變萬化、多才多藝
一技之長、一無所長、一籌莫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