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的罂瓶。 唐 杜甫 《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鐫錯碧甖鸊鵜膏,鋩鍔已瑩虛秋濤。”
根據現有搜索結果的資料,“碧甖”一詞在提供的網頁中并未被直接提及,可能屬于較為生僻或古漢語中的詞彙。以下基于字形和相近詞彙的推測,供參考:
字形拆分
組合後,“碧甖”可能指青綠色的陶罐/瓷瓶,或形容此類器皿的色澤。
可能的引申義
古代文獻中,“碧”常與珍貴、雅緻之物關聯(如“碧筒杯”為荷葉制成的酒杯)。若“碧甖”存在類似用法,可能指代某種特定用途的容器,但需具體文獻佐證。
建議
由于現有資料不足,建議:
(注:以上分析綜合了“碧”的常見含義及“甖”的字形解釋,未直接引用未提及該詞的網頁。)
碧甖(bì yǎ)一詞指的是一種古代的矮小堅固的陶瓦。傳統上,它常被用于建築物的覆蓋物,如屋頂、房檐等。
碧甖的拆分部首是瓦(wǎ),它的筆畫數為10畫。
碧甖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由“碧”和“甖”兩個字組成。其中,“碧”表示青綠色,指的是它的顔色;“甖”則是指矮小堅固的陶瓦。
碧甖的繁體字為碧甖。
在古代,碧甖的漢字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不過,碧甖的基本形狀和意義并未改變。
1. 我們居住的這所房子的屋頂覆蓋着碧甖瓦。
2. 在古代建築中,碧甖常被用于裝飾房檐。
碧甖并不常見于組詞中,因為它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較低。
陶瓦、青瓦
石瓦、瓦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