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召的意思、讨召的詳細解釋
讨召的解釋
猶招讨。招撫征讨。《梁書·賀琛傳》:“凡厥讨召,凡厥徵求,雖關國計,權其事宜,皆須息費休民。”
詞語分解
- 讨的解釋 讨 (討) ǎ 查究,處治:檢讨。 征伐,發動攻擊:讨伐。聲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擊)。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還(俷 )。 求,請求:讨教(刼 )。讨饒。 惹:讨厭。讨人喜歡。 娶:讨老婆
- 召的解釋 召 à 召喚:召集。召見。 召緻,引來:召禍。召人怨。 召 à 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國陝西省岐山縣西南。(三)姓氏。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讨召”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招撫征讨,即通過招安與武力并用的方式平定叛亂或治理地方。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對叛亂勢力或不服管束的地區進行招撫與征讨結合的行動,既有安撫勸降的意圖,也包含軍事鎮壓的手段。
- 詞性:動詞,多用于古代政治或軍事語境。
2.曆史出處
- 源自《梁書·賀琛傳》:“凡厥讨召,凡厥徵求,雖關國計,權其事宜,皆須息費休民。”
此句表明,讨召作為一種治理手段,需權衡民生與軍事成本,強調策略性。
3.延伸分析
- “讨”與“召”的構成:
- 讨:本義為征伐、問責,如“讨伐”“聲讨”。
- 召:意為召集、召喚,如“召見”“招募”。
二者結合,體現先招安後征讨的雙重策略,常見于古代邊疆治理或平叛行動。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權對地方勢力的治理,例如:“朝廷對邊陲部族屢行讨召,以安民心。”
-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獻解讀中。
5.相關辨析
- 與“招讨”的關系:部分文獻(如、3、4)指出“讨召”與“招讨”同義,後者是古代官職名(如招讨使),職責即為招撫征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梁書》原文或相關曆史軍事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讨召》的意思
《讨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請求招募或邀請加入。它可以用于形容或指代某人邀請别人加入或參與某項事物的行為或過程。
拆分部首和筆畫
《讨召》的部首是言字旁,即“言”字,由于《讨召》這個詞為兩個漢字組成,因此共有16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讨召》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并隨後被漢字正式納入常用詞彙之中。在繁體字中,「讨」與「召」的形狀與簡體字相比有所變化,但意義和發音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漢字《讨》的偏旁部首有時是「言」,有時是「言竹」,但均保持了原有的發音和意義。而漢字《召》在古代書法中則由于筆劃的規範變化而形狀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讨召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組隊參加比賽。
2. 公司讨召了一位知名講師來為員工做培訓。
組詞
1. 讨情:請求幫助或贊同的行為
2. 招募:邀請或征召(人員)參加某項活動或組織
3. 召集:號召或邀請人們聚集在一起
近義詞
邀請、征聘、約請
反義詞
驅使、拒絕、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