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拾的意思、糾拾的詳細解釋
糾拾的解釋
揭發檢舉。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大計糾内閣》:“六年京官大計,吏部都察院主之。及事畢,糾拾大僚,屬科道為政,而閣臣票拟去留,或下部院覆議罪狀當否,以聽上裁。”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台省·科道互糾》:“ 萼 又以 成化 三年八月憲綱載其事,上以 萼 言為然,命吏部勒科道互相糾拾。”
詞語分解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拾的解釋 拾 í 撿,從地上拿起:拾草。拾糞。拾零(撿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題)。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收,斂,整理:收拾。拾掇。 “十”的大寫。 舊稱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護袖。 丢 拾 è
網絡擴展解釋
"糾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ū shí,其核心含義是揭發檢舉。具體可從以下角度深入解析:
1.詞義與結構
- 字義拆分:"糾"本義為纏繞,引申為督察、糾正(如"糾察");"拾"原指撿取,此處取其"收集、揭露"的抽象含義。二字組合後,特指對違法失職行為的揭露和檢舉。
2.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明代官場制度,尤其在官員考核(如"大計")中使用。例如:
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糾拾大僚,屬科道為政",說明吏部與都察院考核官員後,由科道官負責檢舉揭發問題,最終由内閣或皇帝裁決。
3.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行政監察領域,指向對官員過失的公開追查,與現代"檢舉""彈劾"等詞有相似性,但更強調制度性流程。
4.文獻佐證
除《野獲編》外,該詞在《憲綱》《吏部·大計糾内閣》等明代典章中均有記載,印證其作為古代監察術語的規範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糾拾(jiū shè)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糾正、整理、修整等。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纟和屍,總共有12個筆畫。
《糾拾》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從古代寓言故事中演繹而來的。“糾”代表糾正、整理;“拾”則代表修整、整治。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糾正錯誤或整理好亂的情況。
《糾拾》這個詞也有繁體字寫法:“糺搌”。繁體形式中,“糺”和“搌”都是表示類似的意思和音讀。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使用類似于今天繁體字的寫法,即使用“糺搌”代表《糾拾》。這種寫法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可以找到。
下面是一個例句:
他經過了長時間的反思和糾拾之後,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糾正、整理、修整、整治等。
《糾拾》的近義詞可以有:整理、修整、整頓、矯正等。
反義詞則包括:錯亂、雜亂、混亂、錯誤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