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半翻髻的意思、半翻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半翻髻的解釋

唐 代的女子發式。發髻高聳而頂部向一邊斜翻。 唐 段成式 《髻鬟品》:“ 高祖 宮中有半翻髻,反綰、樂遊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半翻髻是唐代初年流行的一種女子發式,其特點是發髻高聳且頂部向一側斜翻,形成獨特的造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形态 半翻髻屬于高髻類型,發髻整體向上堆疊後,頂部向一側翻卷傾斜,形成不對稱的視覺效果。據《髻鬟品》記載,唐高祖李淵時期已在宮中流行,可能與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樹下美人圖”中女性發式相似。

  2. 曆史背景與流行時期 該發式盛行于唐初(高祖至太宗時期),多見于宮廷貴族女性中。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的女性形象為此發式提供了實物佐證。

  3. 文化關聯 日本學者原田淑人在《中國唐代的服裝》中提出,半翻髻可能融合了西域文化元素,反映了唐代早期的服飾文化交流。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其他發式(如反绾髻、樂遊髻),可參考《髻鬟品》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半翻髻

《半翻髻》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的發髻發型,它是指女子将頭發紮在頭頂,留下一束發髻在腦後。這種發髻一半紮着,一半散亂,因而得名“半翻髻”。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卩”和“髟”,其中“卩”是右邊豎線是由卯刁組成的部首,表示人打結的樣子,是漢字的一個部首,通常是朝下的,而“髟”是頭發的意思,也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整體來看,“半翻髻”一個部首和三個筆畫。

“半翻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婦女以紮發髻的形式來展示自己的容顔和身份。這種發髻結構複雜、造型獨特,非常受當時女性的喜愛。而“半翻髻”則是一種相對簡化的發髻造型,更加便于日常生活中的佩戴和維護。

《半翻髻》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對于半翻髻的描述和描繪主要是通過文字來表達,目前暫未找到古代有關半翻髻的寫法。

以下是一個關于半翻髻的例句:“她将頭發紮成一個半翻髻,顯得優雅而端莊。”

組詞:紮髻、發髻、束發、散亂

近義詞:紮發髻、半散亂髻

反義詞:整潔發髻、完美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