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讀的意思、伏讀的詳細解釋
伏讀的解釋
謂恭敬地閱讀。“伏”為表敬之詞。《孔叢子·雜訓》:“ 子思 在 魯 ,使以書如 衛 問 子上 , 子上 北面再拜,受書伏讀。”後世臣下閱讀帝王诏書 清 俞正燮 《<澳門紀略>跋》:“昔嘗伏讀 聖祖仁皇帝 康熙 五十五年十月辛亥聖訓。”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讀的解釋 讀 (讀) ú 依照文字念:讀數(?)。讀經。讀書。宣讀。朗讀。範讀。 看書,閱覽:閱讀。速讀。默讀。讀者。 求學:走讀。 字的念法:讀音。讀破。 讀 (讀) ò 舊指文章裡一句中間念起來要稍稍停頓
網絡擴展解釋
“伏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伏讀”指恭敬地閱讀,其中“伏”是表敬詞,表達對閱讀對象的尊重。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于下級對上級、臣子對帝王文書的閱讀場景。例如《孔叢子·雜訓》記載:“子上北面再拜,受書伏讀”,展現了對書信的莊重态度。
二、詞源解析
- “伏”的本義
根據甲骨文字形,“伏”由“人”和“犬”構成,本義為獵手帶獵犬隱蔽伺機(《說文解字》注“司也”),後引申為俯身、恭敬的姿态。
- “讀”的含義
指閱讀、誦讀,此處強調對文字内容的仔細理解。
三、曆史用例
- 古代書信往來
如《孔叢子》中子思派人送信至衛國,收信人“伏讀”以示尊敬。
- 臣子對帝王诏書
清代俞正燮在奏折中寫道“伏讀聖祖仁皇帝聖訓”,體現臣子對皇帝文書的恭敬态度。
四、應用場景
- 古代公文:下級官員接到上級文書時使用,如清代奏折中常見“臣伏讀上谕”。
- 經典文獻閱讀:學者研讀典籍時表達謙遜,如“伏讀經史”。
五、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拜讀、恭閱
- 關聯詞:伏案(指低頭專注書寫或閱讀的姿态)
通過詞源與曆史用例可見,“伏讀”不僅體現古代禮儀,還反映了漢字中“伏”字從狩獵到表敬的語義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讀(fú dú)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指的是暗中靜候、等待的意思。下面是關于伏讀的部首拆分和筆畫信息,以及一些與伏讀相關的内容:
部首拆分:伏(亻+錄)讀(讠+旦)
筆畫數:伏(7畫)讀(12畫)
來源:伏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古時候,伏讀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具體為「伏讀」。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從繁體字「伏讀」演變成了現代簡體的「伏讀」。
繁體字:伏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伏讀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伏讀」。
例句:他在旁邊伏讀着,等待着合適的時機發表意見。
組詞:伏身、伏案、伏地、伏擊等。
近義詞:等候、守候、觀察等。
反義詞:出擊、行動、進攻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願意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