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折簡。《後漢書·儒林傳論》:“至如 張溫 、 皇甫嵩 之徒……俯仰顧眄,則天業可移,猶鞠躬昏主之下,狼狽折劄之命。” 李賢 注:“劄,簡也。折簡而召,言不勞重命也。”參見“ 折簡 ”。
“折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折劄”意為“猶折簡”,即類似于古代簡化書信或召喚的方式。這裡的“折”指折斷,“劄”是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或竹簡。合起來指折斷簡劄以示簡便,常用于非正式的召喚或通信,體現隨意性。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儒林傳論》:
“至如張溫、皇甫嵩之徒……俯仰顧眄,則天業可移,猶鞠躬昏主之下,狼狽折劄之命。”
- 李賢注:“劄,簡也。折簡而召,言不勞重命也。”
(意為:用折斷的簡劄召喚,表示無需繁瑣的正式命令)。
“折劄”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簡便的召喚或通信方式,強調非正式性,其核心含義源自《後漢書》的典故。其他引申含義多與書信、殘篇相關,但使用頻率較低。
折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折疊的紙條或折疊的憑證。它的拆分部首是手部和木部,筆畫數為10。
《折劄》一詞最初出現在漢代的《戰國策·齊策四》中,形容将軍集結士兵的紙條憑證。後來,這個詞逐漸延伸為指示物、憑證等含義。
繁體字“折劄”(注意:“劄”為簡化字)是“折劄”的另一種書寫形式,在台灣和香港等地常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折劄的字形略有變化。早期的字形是由兩個表示手的“又”字橫置在一起,下方加上表示木的部分。後來隨着書寫方式的變化,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态。
1. 官方折劄是入場的必備憑證。
2. 他把折劄折疊得非常仔細。
折疊、憑證、紙條、集結、士兵
紙條、憑證、票據、紀錄
展開、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