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潄嚥”。1.謂以舌攪漱酒、水等送藥咽下。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四:“每早作以二錢匕擦齒上,潄嚥以酒。”
(2).道教養生術。謂攪舌生津,緩緩分口咽下。 明 劉基 《鉛山龍泉》詩:“潄嚥入靈府,喉舌生清香。”
“漱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ù yā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送藥咽下
指用舌頭攪動酒、水等液體輔助吞咽藥物。例如宋代曾敏行《獨醒雜志》記載的用法:“每早作以二錢匕擦齒上,潄嚥以酒。”
(古人可能通過這種方式減少藥物苦感或促進吸收)
道教養生術
道教修煉方法之一,通過攪動舌頭刺激唾液分泌,隨後緩慢分次咽下,認為有滋養髒腑的作用。明代劉基《鉛山龍泉》詩雲:“潄嚥入靈府,喉舌生清香。”
需注意與“咽漱”(yān shù)區分:後者指幹漱口後咽下唾液,屬于傳統保健方法,如《漢典》解釋為“漱液而咽之”,與“漱咽”的側重點不同。
“漱咽”既指服藥方式,也屬養生技巧,體現了古代醫藥與道教文化的交融。具體語境中需結合文獻判斷其含義。
漱咽(shù yān),意為用液體含漱、含咽。主要用于形容漱口或含漱藥液後吞咽。
漱(水部,4畫)+ 咽(口部,8畫)
漱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
漱咽的繁體形式為「滌嚥」。
古時對于漱咽的寫法常常是「漱噍」或「漱苕」。
1. 每天早晨起床後,漱咽清潔口腔。
2. 感冒時,醫生讓他漱咽橙子汁以緩解喉嚨痛。
1. 漱口:含漱清潔口腔。
2. 漱滌:用水或其他液體洗滌。
3. 咽炎:咽部發炎。
含漱、含咽
吐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