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都護的意思、都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都護的解釋

[title of the highest administrative commanding officer in border area] 古代官名。設在邊疆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

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詳細解釋

(1).官名。 漢宣帝 置 西域 都護,總監 西域 諸國,并護南北道,為 西域 地區最高長官。其後廢置不常。 晉 宋 以後,公府則有參軍都護、東曹都護,職權較卑,與 漢 制異。 唐 置 安東 、 安西 、 安南 、 安北 、 單于 、 北庭 六大都護,權任與 漢 同,且為實職。 元 代有 北庭 都護。 明 清 廢。《漢書·鄭吉傳》:“ 吉 既破 車師 ,降 日逐 ,威震 西域 ,遂并護 車師 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 吉 始焉。” 顔師古 注:“并護南北二道,故謂之都。都猶大也,總也。” 唐 王維 《隴西行》:“都護軍書至, 匈奴 圍 酒泉 。” 明 楊慎 《塞垣鹧鸪詞》:“都護羽書飛 瀚海 ,單于獵火照 甘泉 。”

(2).傳說中的一種鳥名。 宋 黃休複 《茅亭客話·寓孔雀書》:“蛇與孔雀(交),偶有得其卵者,使雞抱伏,即成,其名曰都護。初年生緑毛,二年生尾、生小火眼,三年生大火眼,其尾乃成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都護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一個重要官職術語,主要源于漢唐時期,指邊疆地區的軍事和行政長官,負責管轄邊疆事務、維護邊境安全及管理少數民族地區。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都護”一詞中的“都”意為總領或統領,“護”則指護衛或保護,合起來表示“總領護衛”之意,常用于指代中央政府派駐邊疆的高級官員。

在曆史背景中,都護制度起源于漢代,如漢朝設立的西域都護府,其長官稱為“都護”,負責協調西域諸國事務、防禦外敵入侵。唐代進一步發展了這一制度,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都護的職責包括軍事指揮、行政管理、民族安撫及貿易監管。據《辭海》補充,都護的職位通常由朝廷委派的重臣擔任,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其轄區稱為“都護府”,是中央政權對邊疆實施間接統治的重要機構。

從詞義演變看,“都護”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和學術研究中仍常見。例如,在古文中,“都護”常出現在詩歌和史書中,如唐代詩人岑參的邊塞詩就多次提及都護形象,象征國家邊防的守護者。參考《現代漢語詞典》,該詞強調了其作為曆史專有名詞的屬性,常用于描述古代軍事行政體系。

都護的核心含義是古代中國邊疆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體現了中央集權制度下的邊疆管理策略。以上解釋綜合了權威詞典來源,包括《漢語大詞典》、《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以确保内容的專業性和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都護”是中國古代的重要官職,主要用于邊疆地區的軍事和行政管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都護”指古代邊疆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職責包括統轄軍隊、維護邊防、管理民族事務等。其名稱源于“都”(全部)與“護”(監護)的組合,意為“總監護”。

二、曆史沿革

  1. 西漢起源
    漢武帝時期設使者校尉管理西域,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正式設置“西域都護”,作為駐西域的最高軍政長官,統轄南北道諸國。
  2. 唐代發展
    唐朝在邊境設六大都護府:安東、安西、安南、安北、單于、北庭,負責邊防、民族事務及行政管轄,職權範圍擴大且為實職。
  3. 宋元至明清
    宋代後職權逐漸削弱,元代保留北庭都護,明清時期廢止該官職。

三、主要職責

四、文學與文化意義

唐代邊塞詩中常出現“都護”意象,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都護鐵衣冷難着”,既反映其軍事職責,也體現戍邊艱苦。

五、相關延伸

總結來看,“都護”是古代中原王朝經略邊疆的重要官職,兼具軍事威懾與行政管理雙重功能,對維護國家統一和邊疆穩定起到關鍵作用。

别人正在浏覽...

版本記錄比義部帙逞譽淡厮擣治墊裂雕蟲小藝地方志蕫蓈發皇張大反撥奉求風緻奮舋富妪覆舟之戒貢款工業建築還轉喊聲黑毫萑葦徽金尖頭奴夾袍戒定廑念衿要舊遊炕席刻括窺攻酷喜嬾困律儀曼姬摩畫哦唷平均獎憑心錢黥悄默聲棄筆勤政聚會齊唰唰阙下趨令染蒼染黃日省月課申布社壝失日酸齑譚嗣同網罛煨幹就濕未已聞風破膽謝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