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護的意思、都護的詳細解釋
都護的解釋
[title of the highest administrative commanding officer in border area] 古代官名。設在邊疆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
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詳細解釋
(1).官名。 漢宣帝 置 西域 都護,總監 西域 諸國,并護南北道,為 西域 地區最高長官。其後廢置不常。 晉 宋 以後,公府則有參軍都護、東曹都護,職權較卑,與 漢 制異。 唐 置 安東 、 安西 、 安南 、 安北 、 單于 、 北庭 六大都護,權任與 漢 同,且為實職。 元 代有 北庭 都護。 明 清 廢。《漢書·鄭吉傳》:“ 吉 既破 車師 ,降 日逐 ,威震 西域 ,遂并護 車師 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 吉 始焉。” 顔師古 注:“并護南北二道,故謂之都。都猶大也,總也。” 唐 王維 《隴西行》:“都護軍書至, 匈奴 圍 酒泉 。” 明 楊慎 《塞垣鹧鸪詞》:“都護羽書飛 瀚海 ,單于獵火照 甘泉 。”
(2).傳說中的一種鳥名。 宋 黃休複 《茅亭客話·寓孔雀書》:“蛇與孔雀(交),偶有得其卵者,使雞抱伏,即成,其名曰都護。初年生緑毛,二年生尾、生小火眼,三年生大火眼,其尾乃成矣。”
詞語分解
- 都的解釋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會。通都大邑。 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國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閑雅,甚都”。都麗。都雅。 總:都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稱頭目、首領。
- 護的解釋 護 (護) ù 使不受侵犯和損害:保護。護衛。護理。護士。護航。護林。辯護。守護。 掩蔽,包庇:護短。庇護。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都護”是中國古代的重要官職,主要用于邊疆地區的軍事和行政管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都護”指古代邊疆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職責包括統轄軍隊、維護邊防、管理民族事務等。其名稱源于“都”(全部)與“護”(監護)的組合,意為“總監護”。
二、曆史沿革
- 西漢起源
漢武帝時期設使者校尉管理西域,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正式設置“西域都護”,作為駐西域的最高軍政長官,統轄南北道諸國。
- 唐代發展
唐朝在邊境設六大都護府:安東、安西、安南、安北、單于、北庭,負責邊防、民族事務及行政管轄,職權範圍擴大且為實職。
- 宋元至明清
宋代後職權逐漸削弱,元代保留北庭都護,明清時期廢止該官職。
三、主要職責
- 軍事管理:統領邊防軍隊,抵禦外敵入侵,如唐代都護府直接管轄戍邊軍隊。
- 行政管轄:管理邊疆民族事務,維護地區穩定,如西漢西域都護協調西域諸國關系。
- 外交職能:處理與周邊政權的外交事務,例如唐代安西都護府負責與中亞諸國的往來。
四、文學與文化意義
唐代邊塞詩中常出現“都護”意象,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都護鐵衣冷難着”,既反映其軍事職責,也體現戍邊艱苦。
五、相關延伸
- 都護府:漢唐時期設立的邊疆管理機構,如安西都護府是唐朝經營西域的核心機構。
- 與現代對比:職能類似現代“軍區司令員”與“地方行政長官”的結合體,但涵蓋更廣泛的民族和外交事務。
總結來看,“都護”是古代中原王朝經略邊疆的重要官職,兼具軍事威懾與行政管理雙重功能,對維護國家統一和邊疆穩定起到關鍵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都護(dū h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都”,第二個部首是“戶”。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都”字有9個筆畫,部首是“邑”;“戶”字有4個筆畫,部首是“戶”。
《都護》一詞源于古代漢族的官職名稱,指的是邊疆地區的高級軍事官員。這個詞在漢字的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是“都護”。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都護》在古代的寫法為兩個字分開,分别寫作“都”和“護”,并且都用直線畫線。
以下是關于《都護》的例句:
1. 他是邊境地區的都護,負責戍守邊防。
2. 這位都護統率軍隊,保衛了國家的安全。
與《都護》相關的組詞有:都督、護城河、護航等。
近義詞可以是:總督、邊将、轄地主等。
反義詞可以是:轄地主、土匪、叛軍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