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損撤 ”。猶言節省。《後漢書·安帝紀論》:“ 孝安 雖稱尊享禦,而權歸 鄧氏 ,至乃損徹膳服,克念政道。”《陳書·宣帝紀》:“雉頭之服既焚,弋綈之衣方襲,損撤之制,前自朕躬,草偃風行,冀以變俗。”《南史·袁顗傳》:“都下兩宅未成,方應經理,不可損徹。”
“損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節省、減少開支,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損”(減少、削減)和“徹”(徹底、完全)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徹底減少”,引申為節制用度、節儉。部分文獻中亦寫作“損撤”。
古代用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君主、官員或士人階層在治理、生活中主動減少消耗的行為,帶有“克己奉公”的意味。
“損徹”是古代漢語中表達“節省”的正式用語,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深層文化或政治背景。
損徹(sǔn ch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徹底毀壞、破壞。形容事物被破壞得徹底無餘。
損徹的部首是手(扌),損徹共有15個筆畫。
損徹的來源是古代漢字,它是由“損”和“徹”兩個字組合而成。在繁體字中,損徹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損徹沒有什麼特殊變化,依然是由“損”和“徹”兩個字組合而成的。
1. 這個房子因為年久失修已經損徹了。
2. 這場火災把他的財産損徹了。
損壞、徹底、破碎、崩潰、毀滅
毀滅、消滅、崩潰、摧毀、崩塌
修複、保護、完好、保存、恢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