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書問的意思、書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書問的解釋

書信;音問。 三國 魏 曹丕 《與朝歌令吳質書》:“足下所治僻左,書問緻簡,益用增勞。”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十五:“故足迹不至於門藩,書問不通於左右者,且十餘年矣。”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在京各公,弟雖多舊識,但久不通書問,殊無可托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書問(shū wèn)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書”與“問”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書信或問候的音訊,多用于書面語或古語語境。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分項釋義:


一、字義分解與詞源

  1. 書(shū)

    《說文解字》釋為“箸也”,本義指書寫、記錄,引申為書信、文書。

    例:杜甫《春望》中“家書抵萬金”的“書”即指家信。

  2. 問(wèn)

    《說文解字》釋為“訊也”,本義為詢問,引申為問候、探訪。

    例:《論語·雍也》中“伯牛有疾,子問之”的“問”表慰問。

合成詞“書問” 融合二者,強調通過文字傳遞的問候或消息,屬偏正式結構(以“書”為媒介的“問”)。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書信;音問。”

    引例:清代黃宗羲《與陳乾初論學書》:“彼此書問往複,未能歸一。”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第6卷頁1243)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标注為書面語詞,釋義:“書信和問候。”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頁1198)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版)

    釋:“書信;音訊。”

    引例:《宋書·王弘傳》:“每有書問,常至再三。”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頁1210)


三、曆史語用與演變


四、常見誤用提示

需區别于“書問”的形近詞:


五、使用建議

該詞適用于:

  1. 古典文學創作、曆史題材文本;
  2. 正式書信中表達文雅問候(如“久疏書問”);
  3. 學術論述中引用古籍原文時。

    現代替代詞:書信、音訊、信函。

(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書問”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指書信或音訊往來,常見于古代文獻和近現代文人作品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書信交流
    指通過文字傳遞信息的書信形式,強調書面溝通。例如三國時期曹丕在《與朝歌令吳質書》中提到“書問緻簡”,即指書信往來。魯迅在緻許壽裳的信中也使用“書問”一詞,表示長期未通書信。

  2. 音訊問候
    廣義上也包含口頭或書面的問候、消息互通,如宋代邵博《聞見後錄》中“書問不通于左右”,即指斷絕音訊。

二、語義辨析

三、使用場景

  1. 古典文學:
    多見于文人書信或曆史記錄,體現傳統書面交流的雅緻表達。
  2. 現代語境:
    現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文獻或仿古寫作中可偶見其身影。

四、相關文獻例證

出處 例句 說明
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 “足下所治僻左,書問緻簡” 指偏遠地區的書信往來
魯迅緻許壽裳書信 “久不通書問,殊無可托” 表達長期未通信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卿白鸠筆頭碧煙不伏不遷主不實之詞層層疊疊朝黻車工赤俄跐豸粹器單孔目答言端闱對面犯尅發屋求狸風勃墳壘浮糧根氣勾垂股抃歸馮貴足過來過去裹腿還返懷二鬟髻火名跏坐階勳敬恭桑梓金匮石室拘那夷況老了卻淩驚臨沒曆問亂世蘆雪鹿寨率俗内八府宰相拟出潘掾潤家錢生個子食櫑夙諾條纓外類亡八蛋無事處小角谿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