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殘黎的意思、殘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殘黎的解釋

殘留的民衆;疲敝的民衆。《明史·熊廷弼傳》:“扶傷救敗,收拾殘黎,猶可圖桑榆之效。” 清 吳偉業 《送安慶朱司李之任》詩:“百裡殘黎半商賈,十年同榜盡公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殘黎”是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漢語詞彙,特指經曆戰亂、災禍後幸存下來的百姓。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劫後餘生的民衆狀态,常帶有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對社會動蕩的反思。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的詳細解釋:

  1. 本義與核心釋義:

    • 殘: 意指剩餘的、殘存的、遭受破壞後的遺留部分。
    • 黎: 指黎民,即民衆、百姓。
    • 殘黎: 合指劫後餘生的百姓、戰亂或災荒後幸存的民衆。這個詞生動描繪了社會經曆巨大創傷後,人民凋敝、生活艱難的景象。它強調的不是普通的民衆,而是經曆了巨大苦難(如戰争、瘟疫、饑荒、暴政)後僥幸存活下來,且往往處于困苦無依狀态的那部分百姓。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中文大辭典》(台灣)、《辭源》(商務印書館)。
  2. 引申義與情感色彩:

    • 凋敝困苦: “殘黎”一詞天然帶有對民衆悲慘處境的深切同情。它暗示幸存者雖逃過死劫,但仍掙紮在生存線上,生活極其困苦,社會元氣大傷。來源:《漢語大詞典》。
    • 時代烙印: 該詞常見于描述戰亂、朝代更疊、重大自然災害後的社會狀況,具有鮮明的曆史背景特征。它反映了古代社會在動蕩時期民衆的普遍命運。來源:《辭源》、《古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治理者的責任: 在曆史文獻中,“殘黎”常與呼籲或記述統治者(或繼任者)如何安撫、救濟、治理這些劫後餘生的百姓相關聯,體現了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來源:古籍用例(見下文)。
  3. 古籍中的典型用例(體現權威性與曆史語境):

    • 《明史》等史書: 常用于記載朝代末期或戰亂之後的人口狀況和社會現實。例如,描述明末清初戰亂後的情景,常用“殘黎”指代飽受戰火蹂躏後幸存的百姓。來源:《明史》、《清史稿》等正史文獻。
    • 地方志與奏疏: 地方官員在向朝廷報告災情(水旱、蝗災、兵禍)及請求赈濟時,常使用“殘黎”一詞,強調地方民衆的苦難和亟待救助的緊迫性。來源:曆代地方志書、官員奏議文集。
    • 文人著述: 關心民瘼的文人墨客在其詩文中使用“殘黎”,表達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來源:曆代文人詩文集。

“殘黎”是一個蘊含特定曆史背景和強烈情感色彩的漢語詞彙,專指經曆重大災難(尤其是戰亂)後幸存下來、生活困苦的百姓群體。它不僅是人口狀态的描述,更是對民生疾苦和社會創傷的深刻反映,常見于曆史記載、官方文書和文人作品中,用以表達對劫後餘生者的同情及對安民撫恤的呼籲。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中文大辭典》等大型權威辭書,其曆史語境與用法則廣泛見于《明史》、《清史稿》等正史及曆代地方志、奏議、文集中。

網絡擴展解釋

“殘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戰亂或災難後幸存的疲憊民衆,常帶有對民生疾苦的悲憫色彩。例如《明史》中“收拾殘黎”即指安撫戰亂後的幸存百姓。

二、字義分解

三、文獻例證

  1. 《明史·熊廷弼傳》:“扶傷救敗,收拾殘黎” —— 描述戰後民生恢複
  2. 清代吳偉業詩句:“百裡殘黎半商賈” —— 反映社會凋敝景象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中,現代語境下可作為書面語使用,需注意其蘊含的沉重情感基調。例如描述災後重建時可寫:“政府全力救助殘黎,重建家園”。

别人正在浏覽...

傍蹊保家不精補衣殘羹冷飯常試稱首成瘾性稠林牀上安牀出岔子槌餅淡忽大同市定規對視二齊耳提面命甘心情原高龐隔二偏三格思宮車規仿和用華密貛兒彙聚糊名講唱文學講量揫斂脔割鸾筝埋頭馬蝍蟟馬蜩鳴棹明珠夜投目的地牽拉淺慮清盤驅暑臊皮瑟瑟縮縮十家連坐十谒朱門九不開貪生怕死天地誅戮天師天涯咫尺條诘鐵牡童雞推開天窗說亮話頑鈍文梓屋極銷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