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残黎的意思、残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残黎的解释

残留的民众;疲敝的民众。《明史·熊廷弼传》:“扶伤救败,收拾残黎,犹可图桑榆之效。” 清 吴伟业 《送安庆朱司李之任》诗:“百里残黎半商贾,十年同榜尽公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残黎”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汉语词汇,特指经历战乱、灾祸后幸存下来的百姓。其核心含义在于强调劫后余生的民众状态,常带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反思。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的详细解释:

  1. 本义与核心释义:

    • 残: 意指剩余的、残存的、遭受破坏后的遗留部分。
    • 黎: 指黎民,即民众、百姓。
    • 残黎: 合指劫后余生的百姓、战乱或灾荒后幸存的民众。这个词生动描绘了社会经历巨大创伤后,人民凋敝、生活艰难的景象。它强调的不是普通的民众,而是经历了巨大苦难(如战争、瘟疫、饥荒、暴政)后侥幸存活下来,且往往处于困苦无依状态的那部分百姓。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文大辞典》(台湾)、《辞源》(商务印书馆)。
  2. 引申义与情感色彩:

    • 凋敝困苦: “残黎”一词天然带有对民众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它暗示幸存者虽逃过死劫,但仍挣扎在生存线上,生活极其困苦,社会元气大伤。来源:《汉语大词典》。
    • 时代烙印: 该词常见于描述战乱、朝代更迭、重大自然灾害后的社会状况,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特征。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在动荡时期民众的普遍命运。来源:《辞源》、《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治理者的责任: 在历史文献中,“残黎”常与呼吁或记述统治者(或继任者)如何安抚、救济、治理这些劫后余生的百姓相关联,体现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来源:古籍用例(见下文)。
  3. 古籍中的典型用例(体现权威性与历史语境):

    • 《明史》等史书: 常用于记载朝代末期或战乱之后的人口状况和社会现实。例如,描述明末清初战乱后的情景,常用“残黎”指代饱受战火蹂躏后幸存的百姓。来源:《明史》、《清史稿》等正史文献。
    • 地方志与奏疏: 地方官员在向朝廷报告灾情(水旱、蝗灾、兵祸)及请求赈济时,常使用“残黎”一词,强调地方民众的苦难和亟待救助的紧迫性。来源:历代地方志书、官员奏议文集。
    • 文人著述: 关心民瘼的文人墨客在其诗文中使用“残黎”,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来源:历代文人诗文集。

“残黎”是一个蕴含特定历史背景和强烈情感色彩的汉语词汇,专指经历重大灾难(尤其是战乱)后幸存下来、生活困苦的百姓群体。它不仅是人口状态的描述,更是对民生疾苦和社会创伤的深刻反映,常见于历史记载、官方文书和文人作品中,用以表达对劫后余生者的同情及对安民抚恤的呼吁。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中文大辞典》等大型权威辞书,其历史语境与用法则广泛见于《明史》、《清史稿》等正史及历代地方志、奏议、文集中。

网络扩展解释

“残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战乱或灾难后幸存的疲惫民众,常带有对民生疾苦的悲悯色彩。例如《明史》中“收拾残黎”即指安抚战乱后的幸存百姓。

二、字义分解

三、文献例证

  1. 《明史·熊廷弼传》:“扶伤救败,收拾残黎” —— 描述战后民生恢复
  2. 清代吴伟业诗句:“百里残黎半商贾” —— 反映社会凋敝景象

四、应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中,现代语境下可作为书面语使用,需注意其蕴含的沉重情感基调。例如描述灾后重建时可写:“政府全力救助残黎,重建家园”。

别人正在浏览...

暗恨博鷄踩访缠头回超诣晨乌春娇辞吐导産大衍大中得济玎玎冻碌碌憝獠非此即彼风虚枌社罡风格格不吐赓酬勾绞拐老古甎合叶回易家底桀逆借胎金钱松军规峻科刻诛宽譬扩大括辣辣莱芜埒美谩论门前人庙主弥靡拈阄凝贞前半天敲棋琼州海峡趋趋蕤绥入蜀记盛名使劲示意束湍松腴太常公驮驮咸鸟渫渫惜墨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