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害怕和怒恨。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還記得作《阿Q正傳》時,就曾有小政客和小官僚惶怒,硬說是在諷刺他。”
“惶怒”是一個複合詞,其含義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詞義
“惶怒”指既恐懼又憤怒的複雜情緒,即“害怕和怒恨”的結合狀态。這種情感常見于面對壓力或沖突時,既因外界威脅感到不安,又因不滿而産生憤懑。
2. 字義拆解
3. 出處與例句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中寫道:“作《阿Q正傳》時,曾有小政客和小官僚惶怒,硬說是在諷刺他。”。此例生動展現了“惶怒”的語境——人物因懷疑被諷刺而同時産生畏懼與憤恨。
4. 綜合理解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描述一種矛盾交織的心理狀态,既包含對自身處境的擔憂,又帶有對外界刺激的強烈抵觸。使用時需結合具體情境,強調情感的雙重性。
“惶怒”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人的心情或情緒。它表示極度恐懼和憤怒的狀态,由于内心的不安和忿怒,人們會表現出焦慮、狂躁、暴怒等情感。
“惶怒”的拆分部首為“心”和“灬”,它們分别位于字符的上方和左側。根據這兩個部首,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讀音在古代為“恍”。
根據現行規範,包括簡體和繁體中文,筆畫數量相同,均為10畫。
“惶怒”一詞源于古代漢語,由兩個字組合而成,分别表示心靈的狀态和憤怒的情緒。在古代,人們通常會用這個詞來描述某種因為恐懼和憤怒而表現出的不安和暴怒的情感。
“惶怒”的繁體字為“惶怒”。繁體字是中文字符的一種變體,相較于簡體字,它的字形更加繁複。在某些中文地區或場合中,依然使用繁體字作為主要的書寫方式。
在古時候,人們将“惶怒”合寫為“恍怒”。在這個寫法中,“恍”表示心神不甯、驚恐,而“怒”則表示憤怒的情緒。
1. 他聽到這個壞消息時,内心充滿了惶怒和不安。
2. 為了克制自己的惶怒情緒,她決定去散步放松一下。
3. 面對不公正的待遇,他隻能強忍内心的惶怒。
組詞:恐惶、驚惶、憤怒、忿怒。
近義詞:暴怒、激憤、狂怒。
反義詞:平靜、甯靜、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