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轉告。《國語·越語下》:“ 王孫雒 曰:‘子 範子 将助天為虐,助天為虐不祥。 雒 請反辭於王。’” 韋昭 注:“請以辭告 越王 。”
(2).反複叙說之辭。如《楚辭》中的“亂曰”、 荀子 賦中的“小歌”。《荀子·賦》:“與愚以疑,願聞反辭。” 楊倞 注:“反辭,反覆敍説之辭。猶楚詞‘亂曰’。”
(3).謀反的供辭。《史記·李斯列傳》:“使者來,會丞相下吏, 趙高 皆妄為反辭。”
反辭是古漢語修辭術語,指通過自問自答或反向設問的方式強化表達效果的語言形式,常見于先秦典籍與議論文體。其核心特征與釋義如下:
設問應答
指說話者先自行設問,隨即給出答案,以突出論點或引發聽者注意。如《戰國策》中蘇秦遊說時常用“豈非……乎?然……”句式,通過自我設問增強說服力(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頁5123)。
反向诘問
以反問形式表達确定含義,實則無需回答。例如《史記·項羽本紀》:“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通過反诘強化“天命亡我”的結論(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頁387)。
參考文獻
“反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通過言辭傳遞信息或請求,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國語·越語下》中,王孫雒請求“反辭于王”,即希望将意見轉告越王。
特指古代文體中的總結性段落,如:
指涉及謀反罪行的供述或誣告内容。如《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趙高曾僞造李斯的“反辭”作為謀反證據。
部分資料(如、7)提到“反辭”與修辭手法“反語”(即說反話)相關,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注解,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隘巷暗約私期百舸表述丙丙避強擊弱碧遙遙不紮擦眼抹淚柴棍倡作螭頭官丁星杜機多鏡面望遠鏡蠹書蟲紛藹分形共氣浮雲蔽日箇能功人官店詭蹇橫紋肌花爆黃紳胡花魂床燋爍駕載嗟悔無及盡日窮夜腳色拒輪看門狗寬話垮台來子兩嘿流官隆禮毛愣莫胡盧木瓜海棠牛轭颦呻且道棄遣荛子如棄敝屣貪褊田馬微波爐猬栗微隙物和無殊歍唈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