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畿内的意思、畿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畿内的解釋

(1).古稱王都及其周圍千裡以内的地區。《周禮·夏官·職方氏》“凡邦國,千裡封公” 漢 鄭玄 注:“ 周 九州之界方七千裡,七七四十九,方千裡者四十九,其一為畿内,餘四十八,八州各有方千裡者六。” 漢 蔡邕 《獨斷》上:“京師,天子之畿内千裡,象日月,日月躔次千裡。”

(2).指京城管轄的地區。《舊唐書·高季輔傳》:“今畿内數州,實惟邦本。”《舊唐書·郭子儀傳》:“又得 馬璘 牒,賊拟涉 渭 而南……若過畿内,則國人大恐,諸道易搖。” 宋 葉適 《黃子耕墓志銘》:“廟學隘,首增修……然後畿内之公侯, 秦 漢 之郡國,稱其制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畿内是中國古代政治地理術語,指帝王都城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該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周禮·夏官》記載"方千裡曰王畿",指以都城為中心、方圓千裡的直屬領地。漢代設"三輔"管理京畿地區,《漢書·地理志》載"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是為三輔",形成"畿内-郡縣"兩級管理體系。唐代推行"京畿道"制度,《唐六典》明确其範圍"東至鄭、汴,南至荊、襄,西至岐、隴,北至忻、代"。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畿"字甲骨文象形為田界,《說文解字》釋作"天子千裡地",本義指王城周邊設有疆界的特殊行政區。"内"則取"納"之本義,強調行政管轄權的直接歸屬。二字組合後特指中央政權直接控制的戰略要地,《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王都所在處的千裡地面"。

該概念在宋元時期發展為"四京制",至明清演變為順天府轄區。明代《寰宇通志》記載"順天府領州五縣二十二",其行政範圍即為畿内地區。清代《畿輔通志》詳述其地理範圍"東至永平府山海關,西至宣化府懷安縣,南至河間府甯津縣,北至承德府豐甯縣"。

主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畿内”是一個曆史地理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含義

  1. 中國語境

    • 狹義:指古代王都及其周圍千裡以内的地區。例如《周禮》記載,周代将王都所在區域劃為“畿内”,其餘地區分封諸侯。
    • 廣義:後泛指京城直接管轄的區域。如唐代文獻《舊唐書》提到“畿内數州,實惟邦本”,強調其作為國家核心的行政地位。
  2. 日本語境
    日本古代仿照中國制度,将京都附近的五個行政區(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攝津)稱為“畿内”,屬于“五畿七道”體系的核心部分。


二、曆史演變


三、相關辨析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文獻及日本地理資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舊唐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冰譽彩鹢藏之名山陳粟螭額愁鄉春書宕落典美吊扇弟男子侄端公戲多煩負曝富殖廣文館花樓灰姑娘獲麟堆豁冥锪鑽腳丫近因軍标看守所狼忙勞遺擂鼓梁倚力人漓湘賣嘴料舌獰猛甯業潘瀾嚬蛾罄卷青霄步棋術軟款瑞佑撒迷怔桑苎經賞際身丁稅釋服市買丞世善堂手版倒持蜀茶嘶風厮撲天律同筆研微謀溫文爾雅五力巫祝獻捷篠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