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正的意思、節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正的解釋

納入正軌,使合于正常。 唐 元結 《管仲論》:“然後定天子封畿,諸侯疆域,輿服器玩,禮樂法度,征賦貢輸,自 齊 魯 節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為節制、匡正,強調通過規範或約束使事物歸于中正、合宜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節制以正

    指通過約束、調節使行為或事物符合規範準則。

    :《後漢書·蔡邕傳》載“以節正奢僭”,意為通過制度約束糾正奢侈逾禮的行為。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匡正糾偏

    含糾正偏差、使之歸于正道之意,多用于規範社會風氣或道德行為。

    :明代《萬曆野獲編》提及“節正風俗”,指整頓社會習氣。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二、古籍用例佐證


三、詞源與演變

“節”本義為竹節,引申為約束、規範(如“禮節”);“正”指不偏斜、合标準。二字複合後,形成“以節制求正”的動賓結構,常見于古代政論與道德訓誡。清代以後逐漸少用,現代漢語中多被“矯正”“整饬”等詞替代。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四、同源詞參考


“節正”屬文言雅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始終圍繞“以規範手段達成中正” 這一理念。現代使用時可優先選擇更通用的近義詞,若需保留古雅韻味,建議明确标注出處及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節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釋義
指納入正軌,使符合規範或正常狀态,常用于描述對制度、行為的調整與修正。例如:“禮樂法度,自齊魯節正”(通過規範使禮法歸于正常)。

二、深層解析

  1. 道德層面:強調遵守節操、保持正直的品質,如“節正之人”指品德高尚、行為端正者。
  2. 曆史語境:最早見于唐代元結《管仲論》,指通過制度調整使社會秩序恢複正常,如“征賦貢輸,自齊魯節正”。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延伸
“節”在漢語中本身有“節制”“規範”之意(如“節操”“節氣”),與“正”組合後更突出修正、歸正的動态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管仲論》及相關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懸懸拔簡滮田並頭叢蒼昊策源地長表褫褙充足愁困膽慄彫喪鼎養惰奢犯分繁夥攻伐絓組鬼跌記貴籍寒毛卓豎講究椒瘡鯨力景語緊健盡量金選跨越虧累孷孳密谟莫二暮鼓盤頭氐千金裘容居騷攘善堂身個子神懷十面埋伏勢相恃性詩中有畫四統司用碎浪歲序阘非貪盜跳丸投袂荷戈頽侵土頭土腦為淵敺魚,為叢敺雀吻舌險惡閑往喜不自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