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入正軌,使合于正常。 唐 元結 《管仲論》:“然後定天子封畿,諸侯疆域,輿服器玩,禮樂法度,征賦貢輸,自 齊 魯 節正。”
“節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釋義
指納入正軌,使符合規範或正常狀态,常用于描述對制度、行為的調整與修正。例如:“禮樂法度,自齊魯節正”(通過規範使禮法歸于正常)。
二、深層解析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延伸
“節”在漢語中本身有“節制”“規範”之意(如“節操”“節氣”),與“正”組合後更突出修正、歸正的動态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管仲論》及相關詞典釋義。
《節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指行為正直,守紀律,尊重道德,在做事情時遵循正确的原則和方法。
《節正》由兩個漢字組成:節(jié)和正(zhèng)。
節的部首是艸(草),它的筆畫數是9。
正的部首是止(足),它的筆畫數是5。
《節正》在古代文獻中出現頻率較低,它源于儒家經典《論語》,其中有“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黨”一句話,意思是指君子要守正道、遵守原則,而小人則因為貧窮而變得糜爛。這句話就是在強調《節正》的重要性。
《節正》的繁體字為「節正」。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關于《節正》的古代寫法,筆者暫時無法找到相關的資料,無法提供準确的古代寫法。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節正》的含義和用法在古代是存在的。
1. 他一直秉持着《節正》的原則,在工作中表現出色。
2. 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應該堅持《節正》的行為準則。
1. 節操:指人在道義、道德上有據守之度,遵守自己的諾言、約定等。
2. 正直:指行為端正、誠實,不偏離道義準則的。
《節正》的近義詞有端正、正派。
《節正》的反義詞有放肆、流于放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