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半白半黑的硫磺。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三·石硫黃》﹝集解﹞引 蘇頌 曰:“硫黃赤色者名石亭脂;青色者名冬結石;半白半黑者名神驚石。”
“神驚石”是一個古代礦物學術語,主要用于描述特定形态的硫磺。根據多個來源的記載,其具體含義如下:
顔色特征
指半白半黑的硫磺,可能因礦物成分或雜質分布不均形成這種特殊色澤。
分類來源
出自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三·石硫黃》引用的宋代蘇頌分類:
如今“神驚石”一詞已極少使用,更多作為古代文獻中的礦物分類術語被研究。硫磺的現代分類主要基于化學成分而非顔色。
提示:若需更權威的礦物學或中醫藥文獻佐證,建議查閱《本草綱目》原文或相關學術研究。
神驚石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一塊能夠令人感到震驚或者驚訝的石頭。它由“神”、“驚”、“石”三個字組成。
下面是對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的拆分:
神(shén):這個字的部首是示,共有4畫; 驚(jīng):這個字的部首是心,共有9畫; 石(shí):這個字的部首是石,共有5畫。
神驚石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一個傳說。據說,在古代有一塊奇特的石頭,擁有神奇的力量,能夠令人震驚。因此,人們将這塊石頭稱之為神驚石。
在繁體字中,神驚石的寫法是「神驚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神字的古體為「㐬」,驚字的古體為「驚」,石字的古體為「」。
以下是一些使用神驚石這個成語的例句:
1. 他的發現對科學界來說真是一塊神驚石。
2. 這件事件就像一塊神驚石,讓人們都大吃一驚。
以下是一些與神驚石相關的詞語:
組詞:驚訝、驚奇、神奇、石頭、石塊。
近義詞:驚歎之石、震驚之石。
反義詞:尋常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