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政教有條理、節度。《文選·幹寶<晉紀總論>》:“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理節則不亂,膠結則不遷,是以昔之有天下者之所以長久也。” 李周翰 注:“理節,謂政教有條理、節度也。”
“理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政教條理與節度
源自《晉紀總論》中的“理節則不亂”,指政治教化具備清晰的條理和規範。李周翰注釋強調“理節”即政教有章法、有節制,是治理國家的重要基礎。
言行守禮自律
作為成語使用時,“理節”指言行舉止得體,遵守禮儀規範,強調個人自律與社會道德準則的遵循。例如形容人處事理性克制,符合社會規範。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典出處,可參考《晉紀總論》原文或權威詞典。
理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合乎道理和情理,也可指按照規矩和法度行事,秩序井然。它來源于古代典籍《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不畏死,其廟不毀。節者,義也。”這句話表明,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在治理上遵循道德準則,依法行政,并且能夠正當處理、寬容待之,那麼人民會積極支持,社會将會保持穩定。
理節這個詞的字形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可以拆分為“礻”和“節”。
1. “礻”部是一個獨立的部首,也叫“示部”,意思是祭祀、信仰、修行。字形是由底部的“示”字和上半部的“礻”的變形組成。
2. “節”部是一個常見的部首,也叫“立部”,含義是秩序、法度、規律。字形中間是一根豎直的直線,表示看似切割、分割的動作。
理節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理節”,字形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連寫在一起。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以“理”為例,古代寫法為“理”字上面畫上一橫,中間有兩根豎杠,下面有一點。
以下是一些使用理節成語的例句:
1. 他的行為總是合乎理節,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2. 這個國家的法律體系非常健全,保持了社會的理節和秩序。
一些與理節相關的其他成語:
組詞:理性、理智、節儉、節約、節制
近義詞:合理、有條不紊、有禮有節
反義詞:不合理、無序、放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