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謹慎而能檢點自己。 唐 白居易 《何士乂可河南縣令制》:“﹝ 何士乂 ﹞慎檢和易,介然有常,守而勿失,可使從政。” 明 劉基 《官箴下》:“何以弭貪,慎檢乃躬。”
“慎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慎檢”讀作shèn jiǎn,由“慎”(謹慎、小心)和“檢”(檢查、約束)組成,字面意為謹慎地檢查或約束自己。既可指對事物的細緻審查,也可指個人行為的自我檢點。
詳細解釋
作為成語使用時,“慎檢”強調在審查或處理重要事務時需格外小心,避免疏漏或錯誤。例如對文件、證據的核查,或對自身言行的約束。
使用場景
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白居易的《何士乂可河南縣令制》,形容官員“慎檢和易,介然有常”;明代劉基的《官箴下》也提到“慎檢”作為廉潔自律的要求。
補充說明
現代語境中,“慎檢”多用于強調細緻嚴謹的态度,近義詞包括“審慎”“謹嚴”等,反義詞如“草率”“疏漏”。
慎檢,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謹慎檢查。它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言,它的總筆畫為12。該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漢字,是在古時候的漢字中出現的,它的繁體字也是“慎檢”。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慎的字形并未有太大變化,檢的字形在不同朝代略有不同的變化,但整體上保持了較為穩定的形狀。
1. 在完成報告之前,請慎檢每一個細節,避免任何錯誤的出現。
2. 當你在網絡上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時,應該慎檢其中的信息是否真實可靠。
1. 慎重:謹慎的、慎重考慮的。
2. 檢查:仔細檢驗、審查。
3. 慎行:謹慎地行動、謹慎的舉止。
謹慎、小心、細心、審慎。
草率、輕率、大意、疏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