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的意思、春申君的詳細解釋
春申君的解釋
戰國 楚 人 黃歇 (?--公元前238年)的封號。 考烈王 元年出為相,封為 春申君 ,賜 淮北 地十二縣;後改封于 江 東。曾救 趙 卻 秦 ,攻滅 魯國 。相 楚 二十五年,有食客三千。與 齊 孟嘗君 、 趙 平原君 、 魏 信陵君 齊名,史稱 戰國 四君子。 考烈王 死,為 李園 所殺。《韓非子·奸劫弑臣》:“ 楚莊王 之弟 春申君 有愛妾曰 餘 。”《史記·春申君列傳》:“ 考烈王 元年,以 黃歇 為相,封為 春申君 。”
詞語分解
- 春的解釋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曆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晖(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富”;
網絡擴展解釋
春申君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政治人物,本名黃歇(?—公元前238年),與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并稱“戰國四公子”。以下從多角度詳細解釋:
1.身份與生平
- 出身:黃歇為楚國江夏人(今湖北一帶),并非王室成員,但出身世家大族。
- 早年經曆:以辯才著稱,曾遊學四方,被楚頃襄王賞識,擔任重要外交任務。公元前272年,他出使秦國,成功勸阻秦昭襄王攻楚,促成秦楚結盟。
- 封號由來:楚考烈王繼位後,黃歇因護駕有功被任命為令尹(宰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十二縣,後改封江東(今蘇州、上海一帶)。
2.政治貢獻
- 護太子歸楚:楚頃襄王病重時,秦國扣留太子熊完(即後來的楚考烈王)。黃歇設計助其喬裝返楚,自己留守秦國應對,險遭處死,最終化解危機。
- 合縱抗秦:擔任宰相期間,多次組織合縱聯軍對抗秦國,如公元前241年聯合趙、魏、韓、燕攻秦,雖未成功但延緩了秦的擴張。
- 遷都壽春:采納門客建議,将楚都從陳縣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鞏固防禦體系,并獻還淮北封地,改封江東,開發吳地(今蘇州)。
3.結局與争議
- 晚年失勢:楚考烈王去世後,黃歇被門客李園設計刺殺,家族盡滅。其子雖繼位為楚幽王,但楚國終在15年後被秦所滅。
- 曆史評價:雖以智慧與權謀著稱,但因晚年卷入王位繼承陰謀,被後世視為“弄權”典型。司馬遷評其“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4.文化影響
- 上海别稱“申城”即源于春申君封地。相傳他曾疏浚黃浦江(古稱松江),治理水患,民間尊其為開埠先驅。
春申君是楚國由盛轉衰時期的關鍵人物,兼具外交智慧與政治野心,其一生反映了戰國末期複雜的權力博弈,最終成為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申君(chūn shēn jūn)這個詞是指春天時期的申國君主。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日和示,總共有13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曆史,當時申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君主則是該國的最高統治者。
在繁體字中,春申君的寫法為「春申君」,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但春申君一詞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都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寫法。
以下是一個例句:
春申君在位時,國家繁榮昌盛。
一些和春申君相關的詞彙有:申國、申君、春天、國君等。
近義詞可以是國王、君主、統治者等,而反義詞可以是臣民、百姓、平民等。
希望這些簡要解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