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刻印書籍。梓,刻闆。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端明入冥》:“此事 洪公 常入梓以示人。” 明 劉基 《<宋景濂學士文集>序》:“先生之著述多至百餘卷,雖入梓者已久,其門人 劉剛 復請 基 擷其精深,别成一編,庶幾便於誦習。”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讀書題識》:“ 具區 先生,校刊監本諸史,卷後亦然,竟以入梓。”
“入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指刻印書籍。其中“梓”指古代用于雕刻文字的木版,後引申為印刷的刻闆。
該詞源自古代書法傳統。古人學習書法時需反複臨摹名家作品,當作品達到一定水準被編入傳世典籍時,便稱為“入梓”。隨着印刷術發展,詞義逐漸演變為将文字刻版印刷成書,強調作品的正式刊行。
“入梓”從書法術語發展為出版術語,既承載了古代文化中對文字傳承的重視,也反映了印刷技術對知識傳播的推動作用。如今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典籍刊行的過程。
入梓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指一個人首次發表作品或者立下汗馬功勞,被人物史冊正式記載。其中,“入”意為加入、進入,“梓”本意為烏木,也指代書籍。因此,整個詞語入梓寓意為把作品加入書籍,或者将個人的事迹立下不朽的汗馬功勞。
入梓的部首是“入”和“木”,共有8畫。部首“入”是意指進入,也可以代表進入書籍,參與編纂。部首“木”代表梓木,即烏木,形狀呈長方形,上方有兩個點。組合在一起,這個詞形象地描繪了将作品加入書籍的形态。
《說文解字》是《入梓》一詞的來源。早在《漢書》、《史記》等古書中,就用“入梓”一詞來形容學者的文章首次編入文集之中,使之正式成為文獻,得以流傳後世。
在繁體中,入梓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因此,入梓在古時的寫法可能與今天有一些差别,比如在“梓”字中,正楷寫法是“木”+“子”,但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會稍有變化。
一些關于入梓的例句如下:
例句1:他的首部小說《野火燒不盡》終于入梓,成為當時文壇的一顆新星。
例句2: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年輕的科學家,他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努力,終于入梓了。
一些和“入梓”相關的組詞有:入門、入侵、入駐、入社、入境等。近義詞有:出版、發表、刊登、立傳等。而反義詞可以是未能入梓、無功而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