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望與地位。《陳書·蔡徵傳》:“ 徵 位望既重,兼聲位熏灼,物議鹹忌憚之。” 唐 高適 《效古贈崔二》詩:“緬懷當途者,濟濟居聲位。”
“聲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聲望與地位的結合,多用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聲位”由“聲”(聲望、名譽)和“位”(地位、職位)組合而成,表示一個人或群體在社會中的名譽與所處地位的統稱。例如《陳書·蔡徵傳》提到蔡徵因“聲位熏灼”而遭人忌憚,說明其聲望與地位的影響力。
古籍用例
現代用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出現在對曆史人物或古典文學的評述中,屬于較為文雅的書面表達。
相關擴展
“聲位”的近義詞可包括“名望”“權位”,但更強調聲望與地位的結合,而非單一維度。
“聲位”是典型的合成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可參考《陳書》或唐代詩文等原始文獻。
聲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聲”和“位”。
“聲”字的部首是“耳”,它由8個筆畫構成。而“位”字的部首是“人”,它由7個筆畫構成。
“聲位”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指的是聲音和位置。聲音通過位移來表達,因此得名為“聲位”。
繁體字“聲位”是“聲位”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聲位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然而,基本的字形結構和意義保持一緻。
他發出了一聲位高情深的笑聲。
聲音、位移、位置、主位、副位
音位、聲響
靜位、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